Please wait a minute...
主办:陕西省汽车工程学会
ISSN 1671-7988  CN 61-1394/TH
创刊:1976年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新能源汽车
    海外乘用车市场电动汽车综合魅力指数研究
    冯兴亚,李林,李新宇,朱洁丰*
    2025, 50(18): 1-7.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8.001
    摘要 ( )   PDF(716KB) ( )  
    为了评估海外国家或地区乘用车市场电动汽车(EV)的发展潜力,文章基于海外国家 (首都)或地区的油价和电价统计数据,结合当前技术水平、政策法规、基础设施以及气候 环境等因素,首次提出海外乘用车市场“EV 综合魅力指数(ECAI)”的星级评价体系。一个 国家或地区的 EV 综合魅力指数星级越高,表示该市场的 EV 发展潜力越大。利用该评价体系 对海外重点国家或地区进行分类,挪威等 6 个国家或地区为五星,澳大利亚等 4 个国家为四 星,印度尼西亚等 21 个国家为三星,墨西哥等 14 个国家为两星,俄罗斯等 5 个国家为一星。 该研究内容为有 EV“出海”需求的中国品牌车企提供参考借鉴,助力中国品牌车企高质量“出 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后驱式纯电动汽车能量回收研究
    焦儒健 1,要志斌 2*,智晋宁 2
    2025, 50(18): 8-14,30.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8.002
    摘要 ( )   PDF(2643KB) ( )  
    为了研究后驱式纯电动汽车在能量回收模式中存在的频繁切换问题,以及难以同时优 化制动性能与制动能量回收效率的挑战,研究聚焦于某款纯电动汽车,针对其核心动力系统 的关键组件,展开了详尽的参数适配性分析。采用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算法设计了一种 自适应于不同驾驶工况的能量回收策略,同时结合模糊控制理论找出制动性能与能量回收效 率的最佳平衡。通过 Simulink 与 AVL-Cruise 联合仿真平台,对所设计的控制策略进行了详尽 的验证。仿真结果清晰地展示出,该研究提出的策略在确保车辆行驶平顺性的基础上,制动 过程中的能量回收效率提高了 1 个百分点,荷电状态(SOC)波动下降 0.1 个百分点,实现制 动性能与能量回收效率之间的最佳平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质生产力赋能十堰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研究
    潘婷 1,黄永昌 1,王冰 2
    2025, 50(18): 15-19.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8.003
    摘要 ( )   PDF(686KB) ( )  
    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十堰市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但仍面临核心技术创新 不足、产业链协同不够、市场推广受限等问题。文章基于新质生产力理论,结合市场调查数 据,分析技术驱动、产业协同、基础支撑和绿色转型四大路径对十堰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赋能 作用。结果表明,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十堰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 践路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燃料电池组件衰减机理及不同工况下应对 措施研究
    易亚飞,曹季冬,王楠,李鹏,韩竹,李飞强
    2025, 50(18): 20-25.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8.004
    摘要 ( )   PDF(972KB) ( )  
    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在实际应用中面临寿命不足的问题,严重阻碍了燃料电池汽车的商 业化进程,尤其在复杂多变的工况条件下,其性能衰减更为显著。文章通过分析催化剂、质 子交换膜、碳纸、双极板等燃料电池关键组件的理化特性及衰减机制,探讨了这些因素对氢 燃料电池发动机耐久性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高耐久材料优化方向。结合系统运行工况(如 开路/怠速、负载变化、启停工况、高负载)分析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衰退 特征,提出燃料电池系统优化控制策略,促进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能源商用车热管理系统设计优化及验证
    关泽强
    2025, 50(18): 26-30.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8.005
    摘要 ( )   PDF(2343KB) ( )  
    随着全球能源结构转型与碳中和目标的推进,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成为提升产业竞 争力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文章聚焦新能源商用车热管理系统,构建了驱动系统冷却、 动力电池热管理与乘员舱空调三个独立系统,并提出多模式协同控制策略。通过夏季与冬季极 端环境实验验证,系统设计均满足性能要求,但暴露了能耗过高问题。对此,提出多维度优 化策略。研究结果为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的工程化应用与能效优化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能源实验室电磁兼容设计优化方案论述
    张博,王曼曼,袁晨,夏瑜
    2025, 50(18): 31-35.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8.006
    摘要 ( )   PDF(2789KB) ( )  
    文章提出针对新能源实验室多设备协同测试系统性电磁兼容(EMC)设计优化方案, 通过梳理实验室设备的种类及 EMC 特性,识别共模(CM)/差模(DM)干扰源及传播路径, 并搭建典型测试场景,采用频谱分析仪与近场探头定位干扰源,量化评估传导干扰与辐射发 射水平。优化措施包括:扩展高压与敏感设备间距、升级控制器局域网(CAN)总线抗干扰 能力、梳理接地方式等。整改后实验室通信错误帧率降低,设备故障率、传导 CM 干扰幅值 下降,形成标准化 EMC 设计流程,涵盖布局规划、线束选型及测试验证。该研究为新能源动 力总成、电池及热管理实验室提供可复用的 EMC 设计方法,提升测试效率,助力新能源汽车 产业链可靠性升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控制模式对甲醇增程器的动静态 性能影响研究
    任亚峰 1,2,3,罗渝生 1,2,3*,潘艺鸽 2
    2025, 50(18): 36-41.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8.007
    摘要 ( )   PDF(1429KB) ( )  
    基于某 7 L 甲醇增程器,提出双闭环控制系统,分别构建基于发动机扭矩-发电机转速 的发动机主导扭矩控制(TC)模式和基于发动机转速-发电机扭矩的发动机主导转速控制(SC) 模式两种协同控制架构。通过自主研发的增程器台架实验平台,从稳态转速特性、瞬态转速 响应、稳态功率输出特性以及外特性曲线四个维度,系统对比了不同控制模式对增程器综合 性能的性能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稳态控制精度方面,TC 模式表现出更优的控制精度,其 转速波动率较 SC 模式最大降低 46.7%。在瞬态加载工况下,TC 模式转速偏移量较 SC 模式 降幅达 21%~71%,且调节时间缩短 60%以上。而 SC 模式在持续功率输出时表现出更优稳定 性,其功率波动率较 TC 模式最高降低 86.1%。此外,外特性曲线对比显示 SC 模式在各转速 点的最大功率输出显著低于 TC 模式,全转速段功率输出差距均超过 30%。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设计研究
    面向自动驾驶场景的汽车横纵向协同控制研究
    孙岐峰 1,姜强 2,孙宇菲 2,段敏 1,吴慧媛 1
    2025, 50(18): 42-47.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8.008
    摘要 ( )   PDF(1693KB) ( )  
    针对自动驾驶汽车在复杂场景下因横纵向运动耦合导致的轨迹偏差与稳定性下降的问 题,文章提出一种基于双比例-积分-微分(PID)与模型预测控制(MPC)的横纵向协同控制 算法。通过建立车辆运动学与动力学模型,以纵向车速为耦合点设计分层控制策略,即纵向 控制采用位置-速度双 PID 生成加速度指令,横向控制通过模型预测控制实时优化前轮转角, 并构建协同架构实现动态解耦。在联合仿真中,针对 S 形弯道与直角转弯复合路径的实验表 明,协同控制下横向跟踪误差峰值仅为 0.4 m,横摆角速度波动范围降低 30%,速度跟踪精度 误差小于 5%,且前轮转角调整幅度减少 30%。结果表明,该算法能有效协调横纵向控制冲突, 显著提升路径跟踪精度与行驶稳定性,为自动驾驶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汽车螺旋翻滚台架强度分析及结构改进
    覃祯员 1,李静宇 2,匡民兴 1,冯港文 3
    2025, 50(18): 48-51,77.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8.009
    摘要 ( )   PDF(1186KB) ( )  
    针对设计开发的汽车螺旋翻滚台架在试验过程中因车辆动态碾压可能导致变形的问题, 文章采用 LS-DYNA 有限元仿真方法,构建了螺旋翻滚台架的有限元模型。通过对极限条件 下汽车螺旋翻滚工况的仿真分析,评估了台架的结构强度与动态响应特性,并针对其存在的 缺陷提出了改进优化方案。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后的螺旋翻滚台架能够有效满足汽车螺旋翻 滚试验的强度要求,显著提升了台架在试验中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面向冲击激励的半主动悬置阻尼控制方法
    严格
    2025, 50(18): 52-59.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8.010
    摘要 ( )   PDF(1270KB) ( )  
    针对某商用车的半主动悬置控制算法在离散冲击路面工况下恶化严重的问题,进行了 对冲击激励快速识别方法以及阻尼控制方法的研究。通过对冲击路面的实车振动加速度进行 分析,建立了用于描述和区分不同种类冲击路面的数学模型,依据此模型提出了一种识别离 散冲击路面的方法,进而对基于传递率的半主动悬置阻尼控制方法做出改进,并进行了参数 优化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针对离散冲击工况,该方法能在短时间内对离散冲击做出识别, 识别率达到了 91.67%,对单传递率策略的改善效果达 5.27%;在快速沥青路和二级水泥路工 况,相较被动状态分别有 12.5%和 12.82%的优化效果,使基于传递率的半主动悬置阻尼控制 方法在多种工况下的减振效果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重型商用车冷却系统除气性能研究及优化
    孙楷,苏宁斌,马涛,刘敬忠,白宁娜
    2025, 50(18): 60-63,86.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8.011
    摘要 ( )   PDF(975KB) ( )  
    针对某重型商用车在试验时出现的冷却系统除气性能不足问题,为提升重卡的冷却系 统除气效率,对该重型商用车冷却系统进行研究,分析冷却系统补偿管路布置对除气性能的 影响,提出一种补偿管路布置优化方案,并通过试验分析验证,提高了整车冷却系统除气效 率。研究结果表明,文章提出的补偿管路布置优化方案可以有效提升冷却液循环能力,将车 辆冷却系统除气时间缩短 66%以上,并杜绝可能出现的膨胀水箱反水现象,提高了冷却系统 除气效率和除气性能,极大提升了车辆动力系统的可靠性和经济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汽车底部平整化设计的空气动力学 性能优化研究
    刘钢
    2025, 50(18): 64-68.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8.012
    摘要 ( )   PDF(1915KB) ( )  
    汽车底盘的空气动力学研究对优化整车空气动力学性能、提升能效和续航里程具有实 践意义。平整化底盘在新车型设计中不断出现,该研究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通过数值仿 真技术对整车进行空气动力学性能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经过平整化的底盘设计能降低整车 风阻系数约 3.45%,其中整车中地板区域平整化后,表面压力由正压力转为负压力,增强了 整车高速行车的稳定性;副消声器前端排气管区域压力降低 71.5%,有效减少气流分离;车 身后地板平整化设计可以有效引导气流远离车身,降低整车尾部的湍流效应,降低空气阻力。 研究验证了底盘平整化设计在提升车辆空气动力学性能方面的有效性,为整车的空气动力学 优化提供了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乘用车副仪表板杯托尺寸精细化设计研究
    柴国涛,杨源,凌子昊,郑海英,曹宏超
    2025, 50(18): 69-77.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8.013
    摘要 ( )   PDF(3375KB) ( )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领域创新趋势明显,副仪表板区域储物空间的优化愈加丰富,尤其 在杯托设计上,追求的是功能与便利性的双重提升。不合理的杯托尺寸设计会导致咖啡、奶 茶等物品无法放置或倾倒外溢,进而影响到行车安全。因此,副仪表杯托的尺寸设计成为关 键,需平衡水杯的尺寸和操作便利性以及随着结构与功能提升附带产生的其他因素。文章通 过研究市场常见饮料、奶茶、咖啡杯尺寸,定义了杯托的四个核心尺寸参数:杯托底径、杯 托中心距、杯托深度以及杯托与副仪表板扶手间的高差。通过定义这四个参数,实现了杯托 实用与设计美学的兼顾,最终为当前不断变化的新能源汽车创新设计提供支持,为用户提供 卓越的使用体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工艺·材料
    按订单生产模式的人员配置优化分析
    高佳宇
    2025, 50(18): 78-81.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8.014
    摘要 ( )   PDF(997KB) ( )  
    在小批量多品种成为重卡制造行业主流生产模式的时代背景下,传统人员配置方式弊 端凸显。文章通过基于工作量分析的人员配置优化研究,精确量化各工位工作量,结合车型 占比确定合理人员数量,实现人员精准配置。同时配合模块化推进策略,从主线模块化、零 部件分装车间模块化到供应商物料模块化,拉通整个供应链,减少物流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汽车用齿轮钢抗冲击能力研究
    田婧,牟海龙,程遥,张创举
    2025, 50(18): 82-86.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8.015
    摘要 ( )   PDF(3993KB) ( )  
    为提高齿轮的抗冲击能力,确定对齿轮冲击性能的核心影响因素,进行小样基础技术 研究验证。文章主要通过夏比摆锤冲击试验方法,验证 20CrMnTiH、22CrMoH 和 18CrNiMo7-6 三种常见齿轮钢材料的渗碳处理和碳氮共渗处理两种热处理工艺。通过组合验证,对比了冲 击功、冲击宏观断口和微观断口形貌,最终确定 Mo、Ni 合金含量元素越高,其冲击功数值 越高、宏观及微观形貌越致密的特点。最终得出渗碳淬火和碳氮共渗两种热处理工艺的抗冲 击性能差异不明显的结论,为汽车齿轮材料和热处理选用提供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定扭工具在重型卡车螺栓装配工艺中的应用
    高朋,孙云生
    2025, 50(18): 87-90.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8.016
    摘要 ( )   PDF(1822KB) ( )  
    由于重卡中采用螺栓连接占比越来越大,车间使用风动扳手紧固螺栓无法保证拧紧力 矩,必须用扭力扳手检测后,才知道是否达标,如不达标还需返修后重新检测,严重影响生 产节拍且生产噪声大。需要选取一种工具,既能保证螺栓拧紧力矩还需满足降噪的要求,通 过市面上各种型号紧固工具对比,首先确定适合要求的工具以及根据生产现场设计工具吊装 模式,再对各型号螺栓进行紧固实验对比,选择满足要求的螺栓。最后确认此种工艺模式满 足生产需要,当螺栓拧紧力矩达到设定值时,设备就会提示反馈停止转动,螺栓拧紧力矩无 需再进行检测,可提升生产节拍,噪声声级卫生限制保证在 85 分贝以内,满足国家对生产装 配车间的噪声要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薄壁齿圈热处理变形控制及改进
    牟海龙,王艳
    2025, 50(18): 91-95.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8.017
    摘要 ( )   PDF(1741KB) ( )  
    针对薄壁齿圈加工成品精度不达设计要求的问题,文章通过对半成品车齿等机加工过 程,以及调质处理、氮化处理等热处理过程展开系统分析研究,旨在提升成品齿圈精度。经 排查发现,调质处理工艺在过程执行中存在不稳定性,同时对氮化处理中的温度控制、装炉 方式、出炉后冷却等环节进行梳理与优化后,明确了关键风险因素。调质处理中淬火介质的 温度与浓度控制不当,氮化处理过程中升温速度过快、氮化温度偏高,且出炉后采用淬水快 速冷却的方式,这些因素均会增加齿圈变形风险。基于此,该研究制定了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最终使成品精度成功满足设计要求,为薄壁齿圈氮化处理精度问题的系统解决提供了可借鉴 的技术路径与实践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汽车教育
    新工科背景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车辆工程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刘晓东 1,杜娟 1,包春江 1,赵岭 1,武健 1,邢广佩 2,燕志军 2
    2025, 50(18): 96-101,118.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8.018
    摘要 ( )   PDF(1835KB) ( )  
    针对新工科背景下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需求,文章探索了多学科交叉融 合的实践路径。通过文献分析、案例研究和实践验证等方法分析了车辆工程领域在新工科时 代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阐述了多学科交叉融合在车辆工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意义。针对传统 模式中课程体系僵化、实践环节薄弱、师资结构单一等问题,提出了包括课程体系重构、实 践教学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评价优化等“四维一体”改革措施,并结合实践案例展示 了实施效果,为培养适应现代汽车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车辆工程专业人才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智能制造驱动下汽车制造工艺学课程 体系优化分析
    武志伟,秦香果,王颜辉,毋羽琦
    2025, 50(18): 102-107.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8.019
    摘要 ( )   PDF(1537KB) ( )  
    在国家战略与产业升级需求背景下,我国工程教育正加速推进“新工科”改革。在新 能源汽车产业与智能制造技术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文章聚焦车辆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汽车制 造工艺学的教学改革研究。此次教学改革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针对当前课程存在的 理论体系滞后、实践环节薄弱、创新培养不足等突出问题,提出四个方面的改革路径:一是 梳理和优化理论知识体系;二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进教学模式;三是更新教学内容,激 发创新热情;四是关注行业前沿技术,开展课程思政课堂。改革实践表明,通过引入虚拟仿 真技术、校企合作项目等创新举措,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课程满意度达到 92%。 研究提出的“三维融合”教学模式(理论+虚拟+实践),为新工科背景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提 供了可借鉴的教学范式。研究结果显示,改革后学生在课程设计中智能制造相关的创新选题 占比提升至 30%。该研究对推动工程教育课程改革、支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重要 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遗元素融入汽车设计教改实践研究
    卢天甲 1,邵晚幸 2*
    2025, 50(18): 108-112,133.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8.020
    摘要 ( )   PDF(1084KB) ( )  
    为积极响应国家“将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的政策号召,有效破解传统设计课程中 文化传承与产业需求脱节、非遗技艺与现代工程技术融合不足等突出问题,该研究以工业设 计核心课程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为实践载体,创新构建非遗元素驱动的汽车设计教学改革体 系。并采用“校企协同+技艺传承”双路径实施策略,联合行业企业共同开展非遗古车模型复 原项目,成功搭建起“一车二平台三系统四基地”的特色资源集群。依托构思、设计、实现、 运作(CDIO)工程教育模式,深度结合两代非遗传承人的技艺迭代经验,系统化培养学生从 文化挖掘到产品落地的全流程设计能力。实证数据表明,教改实施后学生知识、技能与素养 三维目标达成率均达到 95%以上,非遗技艺数字化转化效率显著提升 40%;累计完成 12 项兼 具非遗特色与现代设计理念的汽车设计作品,建成 4 类跨学科教学资源平台。研究创新性提 出“文化基因-技术载体-教育赋能”三元融合模型,形成“技艺数字化-项目产业化-育人协 同化”的可复制实施路径,为职业院校设计类课程革新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践范式,有力助 推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依托科普基地的科学家精神培育实践模式研究 ——以中北大学赛车科普基地为例
    李涛,任雁,尉庆国,韩少剑,陈东东
    2025, 50(18): 113-118.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8.021
    摘要 ( )   PDF(1218KB) ( )  
    文章以中北大学赛车科普基地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依托该科普基地的科学家精神培 育实践模式。通过案例分析与实证研究,系统分析依托“123”科普育人平台,建立“理论- 实践-创新”三维教育体系,形成“知识内化-场景应用-渐进探索”的科学家精神培育实 践闭环,卓有成效地培育并显著提升学生的科学家精神。研究证实,赛车科普基地在科学家 精神培育实践中具有载体优势和示范效应,为高校创新科技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可复制的解 决方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就业能力 提升策略分析
    熊诗尧,金建交
    2025, 50(18): 119-123.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8.022
    摘要 ( )   PDF(1177KB) ( )  
    为提升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文章以沙洲职业工学院为样本 来源,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从个人特质、通用能力、专业能力、职业规划能力、实践应用 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六个维度对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 示,学生在专业知识、职业规划等方面存在不足。为此,从学生、高职院校、社会政府三方 面提出增加专业知识储备,提高核心竞争力。以学生为中心,完善就业指导课程,加强政府 引导,突出区域就业优势的策略,以期为该专业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助力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需求有效对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标准·法规·管理
    基于改进型重置成本法的纯电动二手车 价格评估方法研究
    欧阳荣华
    2025, 50(18): 124-127,140.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8.023
    摘要 ( )   PDF(1241KB) ( )  
    :近年来,我国纯电动二手车市场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但新车市场价格政策的频繁变动, 导致采用常规现行市价法与重置成本法难以得出交易双方认可的评估价格。为此,该研究提 出改进型重置成本法用于纯电动二手车价格评估:在综合运用年限成新率与行驶里程成新率 的基础上,结合车辆技术状况、使用性质、维护状况、制造质量、使用条件及交易次数等关 键影响因素,重新确定综合调整系数,同时,充分考量市场微观经济环境与宏观经济政策对 车辆变现能力的作用。通过 4 例实际交易案例的计算验证显示,该方法得出的评估价格与实 际交易价格的相对误差均控制在 5%以内,能够有效契合交易双方的价格期望值,为促进纯电 动二手车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速公路隧道驾驶人行车风险量化模型研究
    胡月琦
    2025, 50(18): 128-133.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8.024
    摘要 ( )   PDF(1425KB) ( )  
    高速公路隧道路段因其环境的特殊性,行车风险高于普通路段,而驾驶行为差异是导 致风险分布不均的关键因素。为探究隧道环境与驾驶经验对行车风险的影响机制,以典型高 速公路不同长度隧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车试验收集不同类别驾驶人的车速数据,包括平均 车速、运行车速与限速差、区间运行车速差及加速度等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构建行车风险 量化模型,分析隧道不同路段的行车风险分布规律及不同驾驶员行车风险差异。研究结果表 明,隧道路段行车风险呈现“中间段>出口段>入口段”的空间分布特征,且隧道长度与风险 值呈正相关;熟练驾驶人行车风险高于非熟练驾驶人。通过分析行车风险分布规律及驾驶人 行为差异,可为高速公路隧道差异化限速设计和驾驶人针对性培训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安全气囊误作用控制及国标修订研究
    葛冬冬
    2025, 50(18): 134-140.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8.025
    摘要 ( )   PDF(4079KB) ( )  
    针对中国复杂路况及汽车电动化、智能化趋势下安全气囊误作用风险加剧的问题,文 章分析了国家标准《汽车安全气囊系统误作用试验的方法和要求》(GB/T 37474-2019)在动 态场景覆盖、关键参数阈值定义及约束力方面的缺陷,结合国家自动驾驶标准(NADS)事故 数据识别出路缘石冲击、斜坡制动等高频风险场景。通过企业技术优化实践(多参数协同标 定使误作用率从 92%降至 15%,冗余架构实现系统失效概率≤10-9)及实景测试验证,提出 7 项国标修订建议:强制纳入中国路况测试标准、细化低速碰撞标定规则、增加电动车专项要 求(电池刮擦试验与质量补偿算法)、推动标准转为强制性标准(GB)等,以技术制度协同 机制提升行车安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