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办:陕西省汽车工程学会
ISSN 1671-7988  CN 61-1394/TH
创刊:1976年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50卷, 第20期
    刊出日期:2025-10-30
    上一期   

    新能源汽车
    智能网联汽车
    设计研究
    测试试验
    汽车教育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新能源汽车
    FSEC 赛车电驱系统匹配设计
    鲍麒桦,陆存豪*,胡海涛,陆天宇,曹光林,徐玮哲
    2025, 50(20): 1-6.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20.001
    摘要 ( )   PDF(879KB) ( )  
    针对中国大学生电动方程式大赛(FSEC)赛车电驱系统的匹配设计,文章通过理论计 算与车辆动力学仿真相结合的方式为赛车匹配一套能够达到整车性能目标参数的电机、电机 控制器及电池组;使用 OptimumLap 软件搭建赛车和赛道模型,仿真得到最佳传动比为 3.95; 使用 CarSim 软件进行车辆动力学仿真,根据理论计算得到的相关参数搭建出赛车模型,仿真 模拟得到 0-75 m 直线加速的时间为 5.24 s,22 km 耐久赛后动力电池的荷电状态(SOC)为 22%,符合设计要求。此套 FSEC 赛车电驱系统匹配设计合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纯电动汽车充电电路控制策略研究
    潘伟杰,庞小兰,刘光辉,梁华成,吴智亮
    2025, 50(20): 7-12.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20.002
    摘要 ( )   PDF(1137KB) ( )  
    为了满足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充电要求,实现不同电压等级充电的无缝切换,根据电动 汽车的充电原理及当前充电系统的技术特点,文章提出了一种纯电动汽车充电电路控制策略。 该控制策略采用模糊控制与智能优化技术,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仿真分析,验证了控制策 略的可行性。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功率因数校正方面具有优势,同时总谐波失真(THD) 含量仅为 3.37%,很好地满足了对于谐波的要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无源观测器的车用永磁同步电机弱磁控制
    温云,方晓南,王建
    2025, 50(20): 13-18.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20.003
    摘要 ( )   PDF(925KB) ( )  
    针对电动汽车驱动电机在运行时面临的弱磁控制精度不足、调速范围受限等问题,文 章基于驱动电机无源观测器的弱磁控制策略,提升永磁同步电机(PMSM)在宽调速范围内 的运行性能和稳定性。通过无源观测器实现对电机转子角度与速度的精确估算,并在此基础 上应用电压反馈法进行弱磁控制,以拓展电机的转速范围。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 法能够有效扩展电机的调速范围,并提高至基速的 3.2 倍,在保证估计精度和系统稳定性的 情况下提升了系统动态响应性能,达到了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能源汽车减振橡胶件异响机理与 测试方法研究
    李祥,陈青云,王金虎,郭雷,李玉刚
    2025, 50(20): 19-24.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20.004
    摘要 ( )   PDF(1897KB) ( )  
    随着新能源汽车(含混合动力、增程及纯电动类型)动力系统运行噪声大幅降低,减 振橡胶件的异响问题在这类车型上愈发凸显。经长期研究,已总结出一套针对减振橡胶件异 响的机理分析与测试验证方法:首先在整车上采集异响路况下的原始信号,再分析异响传递 路径,随后运用数字信号处理与高通滤波技术转化为台架模拟试验条件,以此再现与整车一 致的异响现象,进而精准识别异响根源并制定解决方案。该研究融合理论分析与实测数据, 为解决新能源汽车减振橡胶件异响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智能网联汽车
    汽车智能座舱测评方法研究
    秦颖颀
    2025, 50(20): 25-33.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20.005
    摘要 ( )   PDF(997KB) ( )  
    汽车智能座舱的功能体系十分庞大、功能点比较分散,设计一种有效的测评模型,在 座舱软件的迭代、发布准出流程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文章从智能座舱功能拆解、测评模型 设计、测试方案制定、模型的实际应用等几个维度,对座舱测评方法做了深入的研究,并给 出一套可行的测评方案。具体将智能座舱划分为座舱控制、视觉、智能辅助驾驶交互、娱乐 和导航、智能语音和系统级应用六个功能模块,从功能性、性能/稳定性、用户体验、兼容性、 安全性五个维度对座舱功能进行评价,采用二维权重和一维权重相结合的方法,对每个细分 功能点进行评分,最终计算出座舱整体的总评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强化学习的双车道公路作业控制区 ICV 合流策略
    荚胜琪,齐嘉乐,刘俊奇,马龙
    2025, 50(20): 34-41.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20.006
    摘要 ( )   PDF(1657KB) ( )  
    双向双车道半幅封闭公路作业易形成瓶颈延误区,降低道路可用通行能力。为提高双 向双车道半幅封闭作业区通行效率、缓解路段车辆延误,充分发挥智能网联汽车(ICV)控制 优势,基于改进 TD3 算法设计了一种引导 ICV 能够以高速度、低延误且不停车地通过信号口 的车速引导模型。首先,根据 Webster 模型给出双向双车道作业路段信号配时方法;然后, 针对 TD3 算法,使用混合加权平均值缓解 Q 值保守估计,并通过 StepLR 机制优化学习率敏 感问题;最后,给出了模型设计的状态空间、动作空间和奖励函数。数值仿真检验了模型的 效果,结果表明,所提模型在不同流量及不同 ICV 市场渗透率的混行交通流下,能引导大部 分 ICV 在绿灯时到达信号口并通过交替通行车道,可以提高道路平均驾驶速度、降低道路平 均停车延误。该模型为混行交通背景下双车道公路作业路段的通行优化提供了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设计研究
    FSEC 赛车制动系统的设计与优化
    赵茂丰,刘姝依,朱一凡,郝建民,毛智胜
    2025, 50(20): 42-46.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20.007
    摘要 ( )   PDF(2179KB) ( )  
    文章介绍了中国大学生电动方程式大赛(FSEC)赛车制动系统的设计优化及其工作原 理,为了赛车在紧急制动和连续制动的极限工况下仍保持良好的制动能效,对制动系统中各 个部件都进行了相应的计算,并通过 ANSYS 静力学仿真分析来确保制动系统总成的稳定性。 在此同时,也具备良好的人机工程设计,以保证车手在高强度驾驶中保持长时间良好的驾驶 状态。研究表明,优化后的搭载基于气弹簧的快速可调机构的制动底板总成,可在保证制动 稳定性的同时也可在不拆车头的情况下,对制动底板进行快速无级可调。最终,将该系统装 配在辽宁工业大学万得电车队 10 号车上以验证设计的可行性。该研究成果可为后续赛车制动 系统设计提供参考,提高赛车制动稳定性;使其更加轻量化,提高赛车性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有限元的巴哈赛车传动系统优化设计
    杜佳民,李永芳*,吴俊龙,程思源,彭奕阳
    2025, 50(20): 47-52,84.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20.008
    摘要 ( )   PDF(3469KB) ( )  
    文章针对巴哈赛车在复杂越野环境下的动力传递需求,围绕四轮驱动(4WD)传动系 统的设计与优化展开研究。通过分析巴哈赛车的典型工况及性能指标,提出集成主减速器与 限滑差速器的系统设计方案,包括传动路线和传动机构的布置、主要零部件的参数选择和结 构设计。在巴哈赛车整车设计参数基础上初步确定主减速器传动比,并采用 OptimumLap 软 件对其进行优化,以实现最佳性能。运用 ANSYS 有限元分析软件对齿轮、减速器壳体等关 键零部件进行仿真分析并验证其可靠性。研究为巴哈赛车传动系统设计和优化提供了一定参 考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三维扫描的麦弗逊悬架逆向设计与应用研究
    曹恬 1,吴新宇 2
    2025, 50(20): 53-57.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20.009
    摘要 ( )   PDF(2479KB) ( )  
    麦弗逊悬架是汽车中使用最广泛的独立悬架之一,有着复杂的自由曲面和多组件结构, 是逆向工程领域的典型研究对象。文章提出了一条完整的麦弗逊悬架数字化路径。首先使用 逆向工程技术完成麦弗逊独立悬架的几何重建,将实物转化为可视化曲面,构建麦弗逊悬架 的三维网格模型;再通过三坐标测量机(CMM)对三维网格模型进行关键尺寸比对,验证模 型精度。文章不仅利用三维扫描及 Geomagic Studio 软件生成了麦弗逊悬架的“数字图纸”, 更通过有限元分析(FEA)展示了该逆向设计作为“数字孪生”的基石,在后续性能验证、 拓扑优化与增材制造中的直接应用价值,为该类复杂部件的数字化提供了详尽的方法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型片状横向推力杆在重卡底盘悬架中的应用
    徐文亮,王文娟
    2025, 50(20): 58-62.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20.010
    摘要 ( )   PDF(2676KB) ( )  
    随着卡车技术的不断引进与自主发展,客户对节油减排和整车轻量化的需求日与俱增。 新型片状横向推力杆是重型卡车底盘悬架中重要的关键零部件之一,横向推力杆总成主要用 于抑制车身侧倾,提升操控稳定性。其布置与车桥平行,采用此种推力杆配合外加整体式平 衡轴的结构,整车底盘抗扭曲能力大幅提高,其变化后整车减重效果明显,在满足性能的同 时,具备结构简洁、制造工艺简化、成本可控和运输及存储便捷等优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大学生方程式赛车舵机换挡的研究与设计
    谭佳乐,褚英淇,高雁,祝存耀*
    2025, 50(20): 63-66.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20.011
    摘要 ( )   PDF(1208KB) ( )  
    在中国大学生方程式赛车(FSC)中,变速机构通常采用集成于发动机内部的变速箱。 为实现换挡机构的轻量化与集成化,基于车队在换挡系统中的实际应用经验,文章设计了一 种以舵机为核心,结合机械控制单元与电子控制单元的电动换挡机构。借助 CATIA 建模软件 完成了机械结构的设计与建模,通过舵机驱动换挡杆执行换挡操作。与手动换挡和电控气动 换挡相比,舵机换挡结构具有质量轻、集成度高、便于维护等优势,更加适用于 FSC。该技 术不仅进一步提升了赛车的轻量化水平,也为换挡系统的研究与创新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车桥轴头花键疲劳寿命计算及试验验证
    葛敬广,张耀,周渝,敬发兵
    2025, 50(20): 67-69,101.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20.012
    摘要 ( )   PDF(1267KB) ( )  
    为了提高花键使用扭矩极限,同时降低大扭矩下花键轴的扭断风险,提出了理论计算 和试验结合的验证方法。首先根据理论公式编写程序计算花键强度和轴扭转疲劳寿命,将花 键寿命与轴扭转疲劳寿命相结合进行校核,设计均满足载荷谱要求。然后探究车桥轴头扭转 疲劳极限扭矩,检测花键断面分析金相组织,硬度和材料成分,验证花键轴材料合格。文章 首次提出将花键轴看作带轴肩的轴件,研究成果为产品结构设计和改进提供了依据,具有重 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相平面的车辆横向稳定性分析
    李沐恒,曾志,张洪梅
    2025, 50(20): 70-74.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20.013
    摘要 ( )   PDF(2312KB) ( )  
    随着底盘新技术的发展,车辆操纵趋于自动化,稳定性的边界分析和约束愈发重要。 文章建立了基于非线性二自由度和三自由度车辆模型的动力学方程,利用各模型的质心侧偏 角和横摆角速度相平面图对横向稳定性进行分析,阐明非线性高阶模型对稳定性分析结果的 优势,为底盘集成控制提供理论边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种汽车制动钳主动回位弹簧片的设计方法
    李祥云
    2025, 50(20): 75-78.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20.014
    摘要 ( )   PDF(1581KB) ( )  
    文章依据汽车制动钳主动回位弹簧片的功能与性能要求确定设计目标,基于理论计算 公式提取核心特征参数,按特征参数开展参数化建模与仿真分析,输出弹簧片目标夹紧力及 主动回位力。按设计方法完成弹簧片设计后制作样件并开展模拟验证,对比分析样件试验模 拟验证结果与仿真结果,优化特征参数,最终总结提炼出汽车制动钳主动回位弹簧片的设计 流程方法。为关键零件弹簧片设计提供方法支撑,通过采用仿真与试验结合的分析手段,实 现结构特征参数化,为抑制制动异响、降低拖滞提供技术支持,对弹簧片优化设计、性能提 升及可靠性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变速器机油泵噪音客观评价方法研究及优化
    周宗琳,刘帆,潘威
    2025, 50(20): 79-84.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20.015
    摘要 ( )   PDF(2959KB) ( )  
    车辆机油泵啸叫噪音阶次较多,频率较宽,倍受驾驶员关注。为研究多阶次啸叫主客 观评价方法和控制方案的有效性,针对叶片式机械油泵不同频率下的阶次啸叫噪音进行了主 客观评价对应分析,并结合机械油泵阶次啸叫噪音的产生机理提出了优化方案。最终得出不 同频率下阶次噪音与背景噪音差值法能较准确评价机械油泵阶次噪音水平;导致车内机油泵 阶次噪音的主要原因是机油泵油品的抗泡性能不足,通过添加含硅抗泡剂优化机油泵油品, 改善了机械油泵噪音问题。通过主观评价改善后的机油泵噪音,并与客观差值数据对比,进 一步论证了不同频率下机油泵阶次噪音与背景阶次噪音差值法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某型号驻车制动器试验失效分析及 优化改进研究
    牟海龙,田婧,姜盼
    2025, 50(20): 85-90.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20.016
    摘要 ( )   PDF(10831KB) ( )  
    针对某型号驻车制动器在产品开发与验证过程中出现的疲劳寿命不达标,以及销子、 拉线、支撑板等零件断裂的问题,文章开展了失效分析与优化改进研究。通过断口分析、金 相观察、硬度检测与应力计算等方法,确定销子为导致制动器早期失效的关键件。分析表明, 销子因强度不足,在试验中发生磨损与松旷,进而引发疲劳断裂;销子松旷进一步造成支撑 板受力增大,拉线受力方向改变,锁头部位弯曲应力显著增加并导致断裂,最终致使制动器 整体寿命低于设计目标。基于上述失效机理,对销子材料及强度进行了优化,并改进了拉线 锁头部位的结构设计,有效提高了制动器工作稳定性,降低了应力集中。经针对性改进后, 制动器寿命得到显著提升,对同类零部件在研发阶段的失效预防、性能提升及试验标准完善 具有重要的工程借鉴与理论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人机工程学的纯电汽车整车高度尺寸分析
    汪孛,华波,漆维
    2025, 50(20): 91-96.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20.017
    摘要 ( )   PDF(2831KB) ( )  
    近年来,乘用车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造型美学已成为影响畅销车型销量的关键因素 之一。整车高度是塑造运动化、低趴风格造型的重要设计变量。文章基于正向人机工程开发 方法,以市场主流的二排纯电动乘用车为分析对象,如轿车、运动型多功能车(SUV),采用 标准国际汽车工程师学会(SAE)人体模型作为布置工具,在保证人机舒适性的前提下定义 乘员姿态。同时,从三条路径系统阐述了整车高度方向的尺寸影响因素,重点围绕后排 H 点, 分析了构成车高方向尺寸链的 11 个关键因子,提出了后排踵点至动力电池上壳体 Z 向尺寸的 分解方法,以及基于造型美学的后排车顶溜背曲线的尺寸分解策略。在满足后排乘员坐姿舒 适性与头部空间等人机性能要求的基础上,该研究为整车高度目标的设定与车高尺寸的精准 控制提供了系统、实用的工程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测试试验
    车用内燃机瞬时转速下缸内燃气压力分析
    张晓鹏
    2025, 50(20): 97-101.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20.018
    摘要 ( )   PDF(1140KB) ( )  
    为深入探究车用内 燃机瞬时转速下缸 内燃气压力的表现 特性,文章选取潍柴 WP10.336E53 柴油机作为实验对象。通过同步采集该柴油机缸压与转速信号,并运用曲轴连 杆动力学模型与牛顿-拉夫逊迭代算法反演缸内压力,系统分析了不同转速和负荷工况下的缸 内燃气压力特性。分析结果显示,随着瞬时转速从 750 r/min 升至 1 950 r/min,缸内平均压力 显著增加,从 12.5 MPa 升至 20.5 MPa(增幅为 64%),但压力波动范围扩大,表明高速工况 下燃烧稳定性降低;在瞬时转速为 1 150 r/min、负荷从 25%增至 75%时,压力峰值增长 27%, 远高于单纯转速提升的影响。由此表明,转速波动( ±15 r/min)与缸压变化呈强相关性,在 瞬态工况下缸内压力会呈现显著超调或不足的情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前方车辆识别技术研究
    王淞
    2025, 50(20): 102-106,119.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20.019
    摘要 ( )   PDF(1810KB) ( )  
    针对传统车辆检测方法存在的场景依赖性强、实时性差等问题,提出基于 YOLOv7 深 度学习模型的前方车辆识别系统。首先分析传统车辆检测方法的局限性,包括基于图像处理 技术和特征提取的两类方法;然后介绍深度学习理论基础,重点研究 YOLOv7 模型的系统框 架;最后在 COCO 数据集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YOLOv7 模型在车辆识别任务中平均精 度达到 69.7%,相比传统方法显著提高了检测准确率和实时性。研究为智能交通系统中的车 辆检测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方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车载扬声器网罩辐射面积对其辐射特性及 音质的影响
    肖枫,贺洪江,邓傲,李裕诚*
    2025, 50(20): 107-111.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20.020
    摘要 ( )   PDF(2098KB) ( )  
    由于车内空间有限及内饰造型需求等因素,车载扬声器的喇叭辐射面会受到不同程度 的遮挡,严重时形成前腔,不利于声音的重放。文章研究不同辐射面积对扬声器辐射特性影 响,先从理论分析了辐射面积对扬声器辐射特性的影响;然后在标准实验室环境下,实际对 比了不同辐射面积的频率响应;最终通过聆听,主观比较不同辐射面积对音乐回放效果的影 响。研究结果表明,网罩的辐射面积越小,前腔效应造成的扬声器声能量损失越明显,影响 的频段也越靠近人耳敏感区域,感知也越明显。文章对汽车前期开发扬声器布局与辐射面积 选型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发光细菌的车载紫外杀菌效果 可视化检测研究
    朱振宇 1,庄梦梦 1,刘庆龙 2
    2025, 50(20): 112-119.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20.021
    摘要 ( )   PDF(2670KB) ( )  
    车载紫外杀菌凭借高效杀菌、智能化消毒等核心优势,已逐步成为高端车型及健康座 舱的核心配置。该研究以汽车紫外杀菌装置为核心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分析法,系统探究 不同紫外发射功率(10、20、30 W)与照射时间(2、5、10 min)对汽车扶手箱表面细菌的 灭活影响,同时,引入经基因工程改造的大肠杆菌 MC4100/pTGM(含绿色荧光蛋白基因) 作为指示菌,通过盐酸四环素诱导其表达荧光蛋白,构建车载紫外杀菌效果的可视化检测体 系。结果表明,车载紫外辐射可显著降低扶手箱表面细菌的荧光强度与活菌浓度,且细菌灭 活率随紫外发射功率提升、照射时间延长呈明显上升趋势。当紫外发射功率为 30 W 且照射时 间达 10 min 时,扶手箱表面的大肠杆菌实现 100%灭活。进一步分析表明,细菌荧光强度与 活菌浓度间存在高度线性相关关系(R 2 =0.99),充分验证了该研究采用的可视化检测方法具 有良好的准确性与可行性。综上,该研究不仅明确了车载紫外杀菌装置的关键参数(功率、 时间)对扶手箱细菌灭活的影响规律,更为车载紫外杀菌效果的原位评估提供了一种灵敏、 低成本且可视化的技术方案,可为健康座舱的技术优化与标准制定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油箱泄露检测系统电子诊断优化研究
    王涵睿
    2025, 50(20): 120-123.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20.022
    摘要 ( )   PDF(1192KB) ( )  
    针对国六排放车型油箱泄露诊断模块(DMTL)在整车下线电检中首次激活失败的问 题,开展电子诊断优化研究。研究旨在通过软件算法重构,解决新软件导致的诊断超时异常, 同时避免增加硬件改动和生产成本。通过深度解析诊断日志,创新提出三种修复方案:前序 检测预加载、继电器动态切换和电子控制单元(ECU)智能复位,并构建多维度评估模型。 经实车验证,ECU 复位法在保持原有诊断逻辑完整性的前提下,首次修复成功率达 85%,二 次修复成功率为 100%,且仅增加 30 s 检测时间。该方案已封装为标准软件包应用于生产线, 使单车返修工时降低 45%。研究成果不仅解决了 DMTL 系统的量产适配难题,其提出的软件 动态补偿策略为汽车 ECU 的在线诊断优化提供了新方法,对提升整车排放系统可靠性具有重 要工程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汽车教育
    “理-虚-实-创协同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新能源 汽车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罗良铨
    2025, 50(20): 124-128,143.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20.023
    摘要 ( )   PDF(1488KB) ( )  
    针对当前职业教育中学生学习效果欠佳、个体优势表现不足、学习动机缺乏、学习质 量低下、参与度不高以及兴趣欠缺等问题,文章提出将虚拟仿真与创新环节融入理论与实践 教学,构建“理-虚-实-创协同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将其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以创设 具有发散性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与学习兴趣。以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为例,采 用该教学模式进行实践。方案实施前后的对比结果表明,学生的整体成绩显著提升,对理论 知识的掌握、理解与应用更为全面,实践技能能够灵活运用,创新意识显著增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教融合背景下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 课程体系建设
    曾凡琮
    2025, 50(20): 129-133.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20.024
    摘要 ( )   PDF(1848KB) ( )  
    为持续强化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范,优化课程体系和结构,文章以江汉大学新能源汽 车工程专业为研究对象,聚焦产教融合视角下的课程体系建设问题,系统探讨了面向产教融 合的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路径。研究重点从核心课程设置与建设两个维度展开, 提出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优化思路与实施策略。研究表明,深化校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 将产教融合理念贯穿课程建设全过程,是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关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百度 Apollo 平台的高校自动驾驶教学创新
    郑竹安
    2025, 50(20): 134-138.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20.025
    摘要 ( )   PDF(1898KB) ( )  
    为落实《教育强国建设纲要》中“以教育数字化开辟发展新赛道”的战略要求,针对 当前高校自动驾驶教育面临的技术滞后、实践缺失、产教脱节等核心痛点,文章提出基于百 度阿波罗(Apollo)平台构建“开放平台+课程体系+产业场景”的智能驾驶教育生态(ApolloX)。该生态通过“仿真教学+实车验证+产业对接”三维模式,整合 Apollo 自动驾驶仿真工具 链与机器人操作系统(ROS)智能车平台,开发跨平台算法迁移框架与数字孪生教学环境, 实现理论学习、仿真训练、实车验证到产业落地的全链路培养。实践表明,该生态已在全国 50 余所高校落地应用,支撑 20 余个标准化课程模块建设,孵化 100 余项学生创新项目,实 验教学成本降低 83%,实验资源利用率提升 340%,师资培训周期缩短 60%,显著提升了学生 工程实践能力与行业适配度,为智能交通领域新型人才培养及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 的范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工科背景下汽车电子控制技术课程 思政建设研究
    赵耕云
    2025, 50(20): 139-143.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20.026
    摘要 ( )   PDF(1203KB) ( )  
    在新工科建设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大背景下,文章以汽车电子控制技术课程为载体, 探索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方法。通过构建“知识+能力+思政”三位一体的教学目 标,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提炼 12 个二级思政点,建立课程思政案例库。优化理论教学设计, 建立线上线下互动式思政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强化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将思政育 人从课内延续到课外。健全以“成果为导向”的课程思政成效评价体系。最终形成家国情怀、 科学精神和个人素养为思政目标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案。经过多轮教学实践,课程思政育人效 果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教融合视阈下职业教育适应性改革破局路径 ——基于福建省中职教育改革的实证分析
    刘劲松
    2025, 50(20): 144-148.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20.027
    摘要 ( )   PDF(1021KB) ( )  
    文章立足产教融合视域,聚焦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迭代加速与职业教育适应性滞后引 发的供需结构性矛盾,以福建省中职教育改革实践为典型样本开展实证研究。通过调研发现, 省内新能源汽车专业存在教学内容代际差达 3~5 年、73%的实训平台缺乏智能网联模块、“双 师型”教师企业参与率不足 20%等三重错位问题。研究基于教育适应性提升目标,构建“三 维能力模型+四阶实训体系+双轨师资机制”的协同育人机制,即通过 ANSYS 数字孪生仿真、 Vector CANoe 故障模拟等技术创新,实现诊断错误率降低 40%;依托企业驻校工程师与教师 入企双轨制,推动“双师型”教师占比提升至 65%。实证数据显示,该协同育人机制下试点 学校学生技能大赛获奖率提升 28%,对口就业率达 87%,企业培训周期缩短 57%。研究成果 为破解职业教育与产业升级适配难题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式,有效验证了教育适应性与产 业需求动态匹配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