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办:陕西省汽车工程学会
ISSN 1671-7988  CN 61-1394/TH
创刊:1976年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50卷, 第17期
    刊出日期:2025-09-15
    上一期   

    新能源汽车
    设计研究
    测试试验
    工艺·材料
    汽车教育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新能源汽车
    电动汽车并联式混合励磁电机电磁结构优化 设计及仿真
    徐德勇,方谊茂,杨杭旭,陈煜
    2025, 50(17): 1-6,26.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7.001
    摘要 ( )   PDF(920KB) ( )  
    文章以电动汽车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并联式爪极混合励磁电机电磁结构, 并对其进行了优化设计以及仿真。该电机结合电励磁电机以及永磁电机励磁两种特性,能有 效地实现气隙磁场的调节和控制,提升电机性能,并对电机所需满足的参数进行整体结构方 面的优化。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对磁路进行分析,从而得到定子、气隙等参数最优解;再对 电机整机的转矩仿真,测试电机最终性能,得到电机达到所需要求的最终方案。通过研究, 可为新能源电动车和三轮车提供一种高效、稳定的电机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某纯电动赛车设计方案及验证
    王军,刘启康,黄振鹏,周锦,邱全
    2025, 50(17): 7-11,50.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7.002
    摘要 ( )   PDF(2301KB) ( )  
    文章基于职业院校轻量化人才培养竞赛,构建“以赛促教”产教融合模式,开发出整 备质量为 193 kg 的纯电动赛车,较初始方案减重 8%。通过“三电”(电池、电机、电控)系 统精准选型,采用 4130 钢管桁架与碳纤维车身实现轻量化,运用 ADAMS 软件优化悬架系统, 前轮前束角变化范围从 1.36°降低至 0.4°。ANSYS 仿真显示,车架扭转工况最大应力为 154.88 MPa,一阶模态频率为 29.49 Hz,可规避激励干扰。实车测试达成了 70 km/h 最高车速、 35 km 续航及 3 m 转弯半径,并且在 20 km/h 制动时无跑偏。研究验证了轻量化技术的工程可 行性,为新能源汽车提供“仿真-测试-制造”一体化技术路径,同时形成了可推广的产教 融合实践范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某电动车底盘乘坐舒适性提升调校
    王颖
    2025, 50(17): 12-16.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7.003
    摘要 ( )   PDF(2466KB) ( )  
    文章针对市场反馈问题,基于用户实车应用场景,设定 P1-39#电动车舒适性提升的主 客观评价目标,并初步分析了操纵稳定性、舒适性上可能存在的问题。在调校过程中分别针 对弹簧方案选择、减振器匹配、座椅提升方案、转向轻便性调校进行了分析及调整。调校后 整车舒适性较优化前提升明显,操纵稳定性与舒适性更加平衡,操纵稳定性略有下降,但仍 优于竞品车,同时通过复盘,为后期车型的目标值设定及调校提供了一些参考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机制及安全性改进研究进展
    黄迪 1,张育豪 2,杨玉艳 1
    2025, 50(17): 17-21.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7.004
    摘要 ( )   PDF(1649KB) ( )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动力电池安全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文章综 述了锂离子电池热失控诱因及过程的相关研究,探讨了电滥用、机械滥用和热滥用等不同因 素引发热失控的机制,通过详细描述热失控触发、放热和爆发三个阶段,揭示了热失控的演 变过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锂离子电池热安全的针对性改进措施,包括电池设计优化和热管 理系统的不同改进思路。这些改进的实现将有助于提高新能源汽车整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功率级测试方案搭建分析
    张博,王曼曼,白杨圳,郭博田
    2025, 50(17): 22-26.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7.005
    摘要 ( )   PDF(3474KB) ( )  
    文章旨在针对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功率级测试需求,提出基于 Python 与 PyVISA 的 自动化测试方案。通过集成主流设备(如 Keysight 34980A、功率分析仪等),构建多协议兼 容控制器局域网(CAN)、RS485 等的测试平台,实现数据采集、设备控制与分析的流程化操 作。验证表明,该方案使测试效率提升 50%,误差率<4%,并成功应用于某 4.5 T 纯电动轻卡 开发,测试周期缩短 30%。研究为新能源商用车核心零部件测试提供了一套高效的、可复现 的系统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设计研究
    基于 LTR 与 TTRW 的载货车辆侧翻预警 算法研究
    高震宏 1,王宇成 1,张著 2,信默菲 1,刘丛浩 1*
    2025, 50(17): 27-31.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7.006
    摘要 ( )   PDF(1030KB) ( )  
    针对载货车辆在侧向干扰下容易侧翻的问题,文章通过分析车辆动态数据(如加速度、 角速度、侧倾角等)实时监测车辆状态,在动力学仿真环境中建立车辆模型,根据测试中的 车辆侧翻边界,制定基于车辆质心侧偏角及横向载荷转移率(LTR)和侧翻预警时间(TTRW) 的车辆侧翻预警系统。文章考虑驾驶员习惯,采用指示灯报警及蜂鸣器报警相结合的两次报 警模式,建立车辆侧翻预警系统模型,仿真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在车辆满载情况下可提前 1 s 以上触发指示灯报警,提前 0.5 s 以上启动蜂鸣器,且避免频繁误报,为后续车辆横向稳定性 控制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电驱动桥的混合动力半挂车构型研究 及仿真分析
    孙会来 1,2,吴萱 2,张蒙 2,战玄 1,于文鑫 1,易沐辰 1
    2025, 50(17): 32-38.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7.007
    摘要 ( )   PDF(2408KB) ( )  
    随着电动化技术在商用车领域的快速发展,电驱动桥系统作为一种高效、节能的驱动 方式,逐渐受到关注。文章针对配置有电驱动桥的半挂车,开展了构型研究、匹配计算和动 力学仿真分析。首先,对电驱动桥的集成方式、布置位置以及与传统燃油型半挂车进行了对 比讨论,分析了不同构型对车辆性能的影响;其次,在常规半挂车参数及性能要求基础上进 行了匹配计算和设计,并基于 Cruise 软件建立了半挂车的动力学模型。通过仿真分析,研究 了电驱动桥配置对车辆加速性能、爬坡性能以及能耗的影响。结果表明,电驱动桥的合理配 置能够提升半挂车的动力学性能,同时降低能耗。此外,还提出了优化构型的建议,为电驱 动桥在半挂车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研究结果对于推动半挂车电动化发展具 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道路载荷谱的汽车横向稳定杆 疲劳寿命预测
    刘钢
    2025, 50(17): 39-43.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7.008
    摘要 ( )   PDF(2223KB) ( )  
    基于整车道路试验场载荷谱的底盘系统疲劳耐久性研究,文章提出了从路谱采集到数 据处理的整车道路载荷数据提取方法。以横向稳定杆为例,采集了典型路况下的车轮六分力 信号,并通过有限元模型和耐久仿真进行寿命预测。研究结果显示,横向稳定杆的预测疲劳 寿命为 58 824 次,与台架试验结果(62 587 次)的误差为 6%,且断裂位置一致,验证了仿 真模型与方法的准确性。基于道路载荷谱的仿真分析方法能够有效预测零部件的疲劳寿命, 为底盘系统的耐久性设计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国标的铝合金防护装置优化分析及 一体化设计
    杨东升,毛洪海,张钦超
    2025, 50(17): 44-50.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7.009
    摘要 ( )   PDF(1455KB) ( )  
    文章聚焦铝合金汽车防护装置,构建后下防护装置有限元模型并与试验结果对比验证。 先介绍后下防护装置结构及国内外研究现状,接着开展后下防护装置试验及仿真模型对标, 验证模型精度。在此基础上,对后下防护装置进行优化设计,选取横梁和连接支架厚度为变 量,运用拉丁超立方抽样方法,实现约 10%的减重且满足国标要求,降低成本。最后探讨前 后下防护装置一体化设计,对比前后下防护装置试验差异,为前下防护装置尺寸设计提供研 究方向。研究成果为铝合金防护装置的设计优化及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越野轮胎起重机摆动支架的拓扑优化设计
    李海强,刘通,孙旭,吕泽良,师勇,巩文兵,杨若斌
    2025, 50(17): 51-54.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7.010
    摘要 ( )   PDF(1081KB) ( )  
    在某越野轮胎起重机项目中,采用原焊接成形工艺设计的摆架在整机试验中由于强度、 焊接缺陷等因素发生疲劳断裂。为解决支架失效问题,项目团队采用拓扑优化技术对支架结 构进行迭代优化,同时保持车架和车轴连接接口不变,以获取结构的材料分布和受力路径。 基于整体铸造工艺,对摆动支架设计进行了优化。最终,经过仿真分析、台架试验和可靠性 验证的优化摆动支架设计,实现了减重 54 kg,减重比达 19.4%,同时也为拓扑优化技术在类 似产品设计开发中的应用积累了经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拓扑优化的汽车悬架下摆臂轻量化设计
    肖立辉,管雨豪,李湘怡,杨佳芸,何铭鸿
    2025, 50(17): 55-60.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7.011
    摘要 ( )   PDF(6177KB) ( )  
    文章结合下摆臂运动特性对某汽车悬架下摆臂进行轻量化设计。首先建立下摆臂模型, 并进行了有限元分析,求得其在典型极限工况下的应力状态;然后根据应力状态分析下摆臂 设计冗余度,以下摆臂质量最小为优化目标,以上下板厚度为设计变量开展拓扑优化;最后 基于拓扑优化结果,采用削厚和挖孔的设计思路进行下摆臂的轻量化设计。结果表明,优化 后的下摆臂结构强度、屈曲性能及动态特性等满足性能要求,减重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电动汽车共振噪声分析与优化
    韦习文,莫星明
    2025, 50(17): 61-65,70.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7.012
    摘要 ( )   PDF(1980KB) ( )  
    某纯电动多用途汽车(MPV)车型在研发阶段进行道路测试时,车辆在加速、滑行及 匀速工况下均出现明显的 480 Hz 蜂鸣“呜呜”声,车内声品质较差。通过频谱分析确认三种 工况下车内噪声均在 480 Hz 频段存在明显共振带,通过滤波回放确定该共振带是导致“呜呜” 声的根本原因。经排查,锁定问题源为在车辆行驶时驱动电机约束模态被激起共振,最终通 过优化驱动电机的安装结构,一方面加强安装支架的刚度,另一方面将原有的两点安装方式 改进为三点安装固定解决噪声问题。优化后驱动电机的约束模态频率由 480 Hz提升至 580 Hz, 车内“呜呜”声改善明显,满足设计目标要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半挂牵引车车架的轻量化设计
    李瑞明,金有涛,张文成,王祎哲,郭恒
    2025, 50(17): 66-70.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7.013
    摘要 ( )   PDF(1934KB) ( )  
    随着国家标准法规的持续完善与市场终端用户对半挂牵引车轻量化性能的要求日趋严 苛,为进一步提升半挂牵引车的装载能力与运营效率,文章依托有限元分析软件 HyperWorks, 针对性开展了半挂牵引车多工况下的静强度分析、静刚度分析及自由模态分析。基于车架自 由模态特性与安全因子应力云图的深度解析,精准挖掘出车架总成相关零部件的轻量化优化 技术路径。在严格保障结构强度达标的前提下,通过剔除冗余设计、优化结构参数,最终实 现横梁减重约 18%,降重绝对值达 12.5 kg,有效达成了降低整车整备质量的核心目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测试试验
    汽车线束端子压接处疲劳强度研究
    郑伟宏 1,龚应育 2,卫晨曦 2
    2025, 50(17): 71-79,124.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7.014
    摘要 ( )   PDF(5272KB) ( )  
    汽车线束作为汽车电气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其端子压接处的可靠性直接关乎整车性 能与行驶安全。开展端子压接处疲劳强度研究,对保障汽车线束在长期服役过程中的稳定可 靠运行具有重要工程价值。文章通过振动试验、疲劳强度试验结合工况模拟的方法,针对汽 车行驶过程中常见的加速、减速、转弯、颠簸等典型场景,构建贴合实际运行状态的端子仿 真模型。借助 ANSYS 软件对汽车运动过程进行模拟分析,重点研究端子压接处的位移变化、 应力分布及疲劳强度特性。研究表明,在汽车正常行驶工况下,端子压接处应力水平较低, 疲劳损伤累积速率缓慢,而在颠簸工况下,压接处应力会急剧攀升,导致疲劳损伤累积速度 显著加快。研究成果可为汽车线束的设计优化、加工工艺改进及制造质量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与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罐体倾覆保护装置静压工况的有限元分析
    乔嵩霖,杨鹏,陈枭,毛星,刘佳旺
    2025, 50(17): 80-84.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7.015
    摘要 ( )   PDF(1507KB) ( )  
    由于罐体倾覆保护装置的相关研究在国内外相对较少,文章基于罐体倾覆保护装置强 度的检验方法展开研究。根据乘用车顶部静压与 45°斜压为依据,对两种方法进行建模,然 后使用有限元仿真软件分别对两种方法进行有限元分析,最终将两种方法的有限元仿真结果 进行变形和应力方面的对比。对比最终结果表明,45°斜压比顶部静压更能检测罐体倾覆保 护装置的强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工艺·材料
    激光钎焊技术在车身顶盖焊接应用中的 多维度分析
    华西娟,秦剑,王涛,刘茂,赵旭东,聂琪林
    2025, 50(17): 85-88.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7.016
    摘要 ( )   PDF(1152KB) ( )  
    鉴于传统点焊工艺在车身顶盖焊接中存在密封性不足、效率低及成本高等问题,文章 以某中型运动型多用途汽车(SUV)车型为对象,对比分析了顶盖与侧围激光钎焊与传统点 焊的工艺差异及综合效益。结果表明,顶盖与侧围采用激光钎焊减少了密封胶涂覆与装饰条 装配工序,简化了工艺流程,焊接效率提升了 52%。激光钎焊通过形成连续的美观焊缝,显著 提升了白车身性能的可靠性与外观平整度。在经济效益方面,激光钎焊实现了单车减重 0.67 kg, 直接材料成本降低了 49 元。研究表明,激光钎焊在工艺简捷性、生产效率、轻量化、成本控 制及车身性能等维度均优于传统点焊,为车身制造工艺升级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卧式加工中心坐标系自动计算研究
    吝伟,毛小利,张争锋,田震,宋振波
    2025, 50(17): 89-92.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7.017
    摘要 ( )   PDF(1050KB) ( )  
    文章聚焦于卧式加工中心坐标系的自动计算,对宏程序嵌套实现坐标系自动计算的具 体方法与步骤进行了详尽阐述。同时设计出一段具备广泛适用性的嵌套宏程序,以应对多样 化的加工场景。经实际生产验证,该坐标系自动计算宏程序嵌套技术显著提升了加工前生产 准备的效率,有效增强了加工精度,极大地降低了因人为因素导致的误差累积问题,为产品 的高效、高质量加工提供了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汽车教育
    “KG+AI”双引擎驱动的智慧课程改革探索 ——以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为例
    师路欢
    2025, 50(17): 93-99,114.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7.018
    摘要 ( )   PDF(1273KB) ( )  
    为贯彻“新工科”建设理念,适应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新要求,文章以机械工程控制 基础课程为研究对象,探索在人工智能(AI)、数字资源、知识图谱(KG)等新兴技术赋能 下的智慧课程建设路径。围绕“图谱驱动、AI 赋能、精准教学、持续优化”理念,构建了包 括 KG、智能助学、分层教学和智能反馈在内的智慧教学体系,采用“图谱驱动-AI 赋能- 闭环实施-数据验证”四阶段方法论推进课程改革。图谱构建包括课程知识点的梳理分类、 关键节点间的语义关系建模、图谱可视化部署与教学资源挂接,实现了知识结构与学习任务 之间的动态联动;AI 技术则应用于学生学习行为采集分析、认知路径跟踪、个性化资源推荐 与错因诊断,为教师提供数据驱动的学情判断与教学策略支持。教学实证研究覆盖 2023-2024 学年共 240 余名机械类专业学生,结果显示,课程满意度达 94%,课堂互动频次提升 35%, 仿真实验完成率达 92%,学生在控制系统建模与项目实战中的能力显著增强。教学实践表明, 该课程改革有效提升了学生工程应用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跃升, 形成了可推广、可复制的智慧课程建设经验,具备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项目驱动的工程软件技术教学改革实践
    张春花
    2025, 50(17): 100-103.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7.019
    摘要 ( )   PDF(1334KB) ( )  
    为解决工程软件技术课程传统教学存在的线下学时有限、教学形式单一等问题,从课 程项目驱动内容的选择与设计、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实施和课程考核方法的制定三个方面,设 计了基于项目驱动的课程教学改革方案。选取两个平行教学班做对比实践,改革实践班课程 考试成绩及课程设计的成绩优良率都高于传统教学班,跟踪两个班就业情况,改革实践班的 就业率也高于传统教学班。结果表明,实践班的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堂参与度、实践能力、 团队协作能力及综合能力大大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显著提高。课程改革实践方法为后续汽 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与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岗课赛证”融通与课程思政在汽车发动机 构造与维修课程中的实践应用
    刘丹
    2025, 50(17): 104-109.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7.020
    摘要 ( )   PDF(1502KB) ( )  
    文章聚焦于高职类汽车专业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深入探讨“岗课赛证”融通 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模式与实践路径。剖析当下教学现状,结合企业岗位需求、技能竞赛标准 和职业资格证书要求,通过重构课程内容、构筑思政主线、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创建多元评 价体系、搭建数字化教学资源五条路径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旨在培养具备扎实专业技能 和良好职业道德的汽车专业人才,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提供有益借鉴。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取 得了良好成果,目标达成度明显提升,协同育人模式成效显著,实现师生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型大学汽车类应用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
    郝亮 1,郑利民 1,刘丛浩 1,徐肖 1,高旭宏 2,李夺 4
    2025, 50(17): 110-114.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7.021
    摘要 ( )   PDF(920KB) ( )  
    为充分依托现代汽车产业学院建设,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进一步保证汽车类应用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引企入教”的方式,在 “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合作动态优化课程体系、多学科交叉融合、高水平教师队伍 建设、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管理机制、实习实训基地、产-学-研-用平台建设方面进行了深入的 探索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把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落到实处,有效避免了 传统的培养方式存在如课程体系与生产实际脱节、实践教学不足、人才培养单一、管理制度 欠缺等问题。通过深化产业学院建设实践,使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更加清晰,培养质量 进一步提升,最终可得到进一步的应用推广示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汽车类专业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
    陈佩江 1,韩虎 1,杨雪银 1,张美 2
    2025, 50(17): 115-119.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7.022
    摘要 ( )   PDF(4077KB) ( )  
    课程思政建设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为了分析汽车类专业课程思政的 研究现状与趋势,选取中国知网 298 篇文献为研究对象,利用 CiteSpace 软件,对年度发文 量、作者、机构与关键词等信息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汽车类专业课程思政研究已进 入成熟阶段,研究学者和机构逐渐增多,但彼此间的合作并不紧密;此外,课程思政对教学 改革起到促进作用。研究趋势呈现出深度融合、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方法创新、思政元素 库系统化、评价体系完善等特点。通过对汽车类专业课程思政的研究现与趋势状进行梳理, 可为后续研究、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校企合作广域弹性毕业课程模式研究 ——以车辆工程专业为例
    付强,周晓芳,张猛,蔡明秀,翟青春
    2025, 50(17): 120-124.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7.023
    摘要 ( )   PDF(1044KB) ( )  
    针对本科毕业课程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文章建立了多专业融合的广域弹性毕业课程选 修创新模式。校企深度合作联合毕设导师共同制定“一人一案、一人两课”的毕业课程模块, 分析了四个机械类专业课程的授课种类、方式以及毕业课程样本组合例子。通过对车辆组和 机械组毕业课程授课实施,增强了学生学习课程的主动性和针对性,扩大了学生就业岗位的 专业知识体系,满足了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跨专业广域弹性选修课程更适合于毕业生 就业企业的多样性和多变性,深化了学校、企业与导师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质生产力引领下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李振华
    2025, 50(17): 125-130,140.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7.024
    摘要 ( )   PDF(1163KB) ( )  
    在新质生产力加速重塑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背景下,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对维保人才的 知识、技能与素质提出颠覆性要求。该研究聚焦人才培养滞后于技术迭代的核心矛盾,基于 新质生产力“创新主导、数字化、高质量”内涵,系统解析其对行业技术变革及人才需求的 影响。针对课程滞后、产教脱节、能力错位等结构性缺陷,提出以“技术敏感型课程模型” 为内核的“CPIES”五维协同培养框架。通过车云一体化实训、危场景虚实融合等特色设计, 构建培养“技术复合性+数字素养+创新适应性”维保人才的新范式。实施分析表明,该模式 缩短课程更新周期、提升核心技能掌握率与企业满意度,为职业教育响应新质生产力需求提 供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汽车设计课程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与探索
    刘丛浩
    2025, 50(17): 131-134.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7.025
    摘要 ( )   PDF(1118KB) ( )  
    文章旨在探讨基于校企合作案例的计算机辅助工程(CAE)分析的汽车设计虚拟仿真 课程建设,以提升车辆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融合民族汽车产业的教学 案例模型、完善教学任务和大纲、强化自主 CAE 技术应用等措施,构建了新型教学模式。实 践结果表明,该课程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专业技能,同时增强了学 生对民族汽车产业的自豪感和认知。研究为汽车工程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对培养高素质 车辆工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工智能赋能工程教育课程重构与教学转变
    冯锦平 1,张爱春 2,4*
    2025, 50(17): 135-140.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7.026
    摘要 ( )   PDF(1122KB) ( )  
    随着人工智能(AI)日益深入地参与并改造世界,劳动者的社会分工格局将逐渐被改 变。这一趋势对工程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出新要求,催动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变革。 培养目标应聚焦在创新能力和素质塑造两方面,以满足 AI 时代的社会需求。课程体系的重构 要统整多学科交叉领域知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和开发 AI 的技能,加强 AI 工程伦理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要充分应用 AI 以及其他新技术,发挥逆向项目式教学的优势, 为工科学生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培养模式,构建灵活的学习、实践场景。文章为 AI 时代培 养以服务人类为宗旨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工程师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