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陕西省汽车工程学会
ISSN 1671-7988  CN 61-1394/TH
创刊:1976年

推荐文章更多...

2025年, 第50卷, 第14期 刊出日期:2025-07-30 上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新能源汽车
轻型电动货车轮毂电机冷却与驱动控制 系统设计
刘文杰 1,易星 2*,吴跃杰 1,钟观洪 1,林文俊 1,李文祥 3
2025, 50(14): 1-6,29.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4.001
摘要 ( )   PDF(1203KB) ( )  
轮毂驱动式轻型电动货车在城际间的物流运输上具备广阔应用前景,但轮毂电机在汽 车应用上仍面临散热困难和控制精度不高的问题。研究首先通过对比纯电动汽车不同驱动形 式的优缺点,指出当前纯电动汽车的技术发展局限性;其次,通过介绍行业相关学者在轮毂 电机冷却与驱动控制方面的研究工作,总结该领域的研究特点及不足;最后,提出轻型电动 货车用轮毂电机驱动控制系统设计,并基于 Arduino 开源电子平台设计一套解决轮毂电机散 热难题的新型冷却系统。其中驱动控制系统采用自研发控制算法,联合比例-积分-微分(PID) 加线性二次调节器(LQR)双算法闭环反馈控制实现精准差速控制;冷却系统采用液冷结合 风冷双层级式冷却方案,可以实现动态冷却功率调节,提升冷却系统散热效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能源汽车气密性检测试验技术分析
陈佳,张海林,梁思成
2025, 50(14): 7-11.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4.002
摘要 ( )   PDF(690KB) ( )  
随着能源技术的不断发展,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大。气密性检测试验能够有效确 保车体的密封性能,提升车辆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同时减少噪声对于驾驶的影响,提高驾 乘舒适性。文章根据气密性检测技术要求,阐述压差法和水池检测法的检测设备、环境控制、 试验原理、试验过程等方面内容,同时讨论两种试验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状态。通过气密性 试验能有效确定汽车的气密性状态,解决气密性问题。通过对新能源汽车开展气密性试验, 为新能源汽车质量控制和标准化提供技术支持,推动其持续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种应用于超级电容新能源车的高精度时钟同步方案
李乙
2025, 50(14): 12-16.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4.003
摘要 ( )   PDF(2314KB) ( )  
超级电容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一个发展方向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超级电容管理系统包 含主节点及若干子节点,主节点与子节点间需要进行精确的时钟同步,提升分布式设备的数 据融合精度。文章提出了一种融合网络时间协议(NTP)与秒脉冲(1PPS)的高精度时钟同 步方法。通过记录 1PPS 脉冲硬件时间锚点,结合 NTP 网络时间交互,计算时差并动态调整 本地时钟变化率,实现高精度时钟同步。该方法实现了纳秒级时钟同步(误差<1 μs)精度, 较传统 NTP 协议(毫秒级)精度提升三个数量级,且硬件成本低、网络扩展性强。为要求高 时敏场景的新能源车电源管理系统提供了高精度、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的高效能设计与 实用性分析
王冠军
2025, 50(14): 17-22.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4.004
摘要 ( )   PDF(1055KB) ( )  
随着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电动汽车(EV)作为可持续交通方式的优势日渐突出, 成为未来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电动汽车在续航和动力性能方面的挑战,文章提出 一种双电机四轮驱动配置,配备双速变速器,以优化能源利用效率和提升动力性能。通过分 析不同的驾驶工况,文章设计了一个以瞬时优化为基础的能源管理策略,实现了前后电机的 高效扭矩分配和换挡控制。采用遗传算法优化双速变速器的传动比,最终实现了车辆在不同 驾驶循环下的最佳性能。仿真结果进一步证明了该方案的实用性,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固 定传动比和可变传动比双电机配置,双速变速器能够显著降低能量消耗,在全球统一轻型车 测试循环(WLTC)和城市测功机驾驶时间表(UDDS)下分别减少 9.13%和 11.04%的能耗, 而在高速公路工况下效果较小。该研究可以为电动汽车传动系统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模糊控制的电动汽车 AMT 换挡策略研究
薛志成
2025, 50(14): 23-29.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4.005
摘要 ( )   PDF(944KB) ( )  
针对纯电动汽车换挡策略对不同驾驶风格的适应性较差,并且在复杂工况下容易出现 频繁换挡的问题,文章采用模糊控制的方法构建了一种综合换挡策略。首先,设计了传统的 动力性和经济性换挡策略,而后基于模糊控制理论构建了驾驶风格和驾驶意图识别模型。在 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结合驾驶风格切换和驾驶意图修正的综合换挡策略。最后,通过搭建 AVL Cruise 和 Simulink 的联合仿真模型,在城市工况和新欧洲行驶循环(NEDC)工况下对 该换挡策略进行验证。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综合换挡策略能够减少无效换挡次数,改善 驾驶体验,同时在保证经济性的前提下具备较好的动力性,提升了整车性能,满足多样化的 驾驶需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某电动重卡车桥螺旋锥齿轮打齿失效分析
田婧,程遥,张创举
2025, 50(14): 30-33.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4.006
摘要 ( )   PDF(1784KB) ( )  
针对电动重卡螺旋锥齿轮在服役过程中出现的早期打齿失效问题,文章通过宏观形貌 分析、材料分析、微观分析、应力分析、报文分析等手段,找到了引起失效的主要原因。该 分析认为通过优化正车与倒车、反拖相互切换及扭矩设计策略,并优化齿轮的宏观和微观修 形、啮合印迹,可降低胶合安全系数、提高齿轮油抗胶合能力,以适用电动重卡动态载荷变 化和加速/制动的切换工况。研究结果为电动重卡传动系统的可靠性提升提供了一定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智能网联汽车
基于 TGW 的整车 OTA 系统安全设计
赖荣东
2025, 50(14): 34-39.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4.007
摘要 ( )   PDF(1132KB) ( )  
随着智能汽车电子电气架构的复杂化,整车电控部件全生命周期管理面临多重挑战: 传统基于诊断仪的现场刷写方案存在人工依赖度高、操作效率低的问题,而现有远程升级 (OTA)技术则面临车载通信模块分立部署导致的硬件冗余及协议传输效率不足的瓶颈。文 章提出一种集成式车载网关(TGW)架构,通过融合传统车载 T-BOX(Telematics Box)与车 载 Gateway 功能,在硬件层面实现模块整合以消除冗余,在外网通信协议层采用超文本传输 安全协议(HTTPS)加密传输机制保障固件下载过程的数据安全性,在内网通信协议层采用 自主研发的符合 ISO 14229 标准的统一诊断服务(UDS)协议栈,具有自主可控的特点。该 架构创新性地实现了对整车电子控制单元(ECU)固件的集中式远程主控刷写管理,经测试 验证,系统通信效率较分立方案提升 32%,网关报文转发吞吐量提升至 2.1 Gbps。研究成果 有效解决了车载系统 OTA 升级中的资源冗余、安全风险和管理分散问题,为智能网联汽车的 全生命周期软件管理提供了高效可靠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智能网联汽车供应链风险关键影响因素辨识
郑鹏
2025, 50(14): 40-42,59.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4.008
摘要 ( )   PDF(793KB) ( )  
研究旨在辨识影响智能网联汽车(ICV)供应链运行稳定性的关键因素。首先通过系统 性文献综述和德尔菲法专家咨询法构建 ICV 供应链风险因素初始指标体系;然后运用模糊决 策实验室(DEMATEL)分析法构建风险因素间的复杂影响网络,计算各风险因素的中心度和 原因度;最后通过生成的因果影响关系图分析各风险因素在 ICV 供应链风险网络中的中心性 和因果影响力。研究结果为 ICV 产业供应链风险管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论路径,对提升 供应链运行稳定性和韧性具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设计研究
螺旋驱动式粮仓机器人设计及试验
梁卫强 1,2,孟文俊 2,高吉祥 2,聂煌 3
2025, 50(14): 43-48.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4.009
摘要 ( )   PDF(11472KB) ( )  
针对我国粮食仓储中作业效率低、人工作业时易陷入粮堆发生危险等问题,文章基于 螺旋推进的驱动方式,设计了一种在玉米粮仓内作业的机器人,对其力学性能进行分析,针 对平粮作业设计了平粮装置,并对行驶装置、工作装置进行性能试验。结果表明:粮仓机器 人在玉米粮面行驶平稳,可实现直线行驶、转向和爬坡功能,直行行驶速度可达 0.34 m/s,转 弯角速度达 0.18 rad/s,爬坡坡度达 23°;机器人可完成平粮作业任务,且沿前进方向平粮效 果优于后退方向,粮面平整度可达 0.03 m。研究结果可为粮仓机器人的工程化设计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某轻卡保险杠的对标分析及可靠性性能优化
杨东升,毛洪海,聂文武,钱玉兰
2025, 50(14): 49-54,72.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4.010
摘要 ( )   PDF(2594KB) ( )  
研究针对某车型保险杠开展系统的对标分析与性能优化。首先,对保险杠结构与材料 特性进行深度剖析,对比相关文献与汽车行业标准的工况设置,明确需满足各方向 6.8g 的严 苛加速度要求。结构对标发现,现有保险杠第一阶模态频率较标杆车低 10.8 Hz,通过变密度 法拓扑优化实现频率提升。在可靠性试验中,保险杠经综合路况 3 000 km 测试后断裂,分析 为小循环载荷引发裂纹扩展所致。通过将侧向开口式结构改进为闭口式结构,有效增强抗变 形能力、缓解应力的集中,成功解决可靠性问题,显著提升保险杠性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拓扑优化的矿用铸造前轴壳的轻量化设计
胡玉龙,赵丹,吴江,姜景蓝,余睿,孙乐
2025, 50(14): 55-59.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4.011
摘要 ( )   PDF(1322KB) ( )  
某矿车企业因客户提出降成本、减质量、提升燃油经济性能等要求,决定尝试采用拓 扑优化技术对当前批量匹配的矿用铸造前轴壳进行轻量化降本设计。在对标初始方案和性能 指标以及保证装配关系的基础上,以前轴壳的刚度最大为优化目标,确定铸造前轴壳的结构 材料路径,并进行前轴的结构方案设计。新设计的前轴壳方案在通过分析验证、迭代优化、 消除局部应力集中后发现,最终优化方案在应力、变形小于现有方案的前提下,质量减轻 35 kg, 减重 9.6%,并通过台架疲劳试验和矿区可靠性验证拓扑优化技术在铸造前轴壳轻量化上的成 功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大学生方程式赛车空气动力学套件设计 及外流场分析
蔡广皓,孙婷婷*,茆文杰
2025, 50(14): 60-63.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4.012
摘要 ( )   PDF(2184KB) ( )  
为提高中国大学生方程式赛车的过弯能力,文章设计了包括前翼、侧面扩张器和尾翼 的空气动力学套件。通过 ANSYS 软件对赛车进行了流体力学仿真,并根据仿真结果优化了 前翼。同时,对比了五种不同安装情况下赛车的下压力和升阻比。结果显示安装所有空气动 力学套件后下压力提升了 355.6 N,升阻比也从-0.437 6 提高到了 3.021 2,有效地提高了方程 式赛车的性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测试试验
基于侧向动力学和滚动时域的轮胎-路面附着 系数非线性自适应估计
刘军
2025, 50(14): 64-72.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4.013
摘要 ( )   PDF(1826KB) ( )  
轮胎-路面附着系数(TRFC)是智能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精确运动控制的重要参数之 一,其估计精度和实时性极大影响着车辆控制效果。传统的基于车辆动力学的方法往往只使 用当前信息进行 TRFC 估计,由于模型不确定性和测量激励不够丰富,估计结果容易出现精 度低和收敛速度慢的问题,极大影响后续车辆底盘控制系统的控制效果。为此,文章基于车 辆侧向动力学,提出了引入过去信息的 TRFC 观测器,以此提高估计的精度和收敛速度。该 方法基于历史时刻的车辆纵/侧向车速、侧向加速度、横摆角速度和前轮转角等信息,设计了 一个同时估计历史轮胎侧向力和当前 TRFC 的非线性自适应观测器。并通过实车数据集验证 该方法的精度和收敛速度,证实其在工程应用中的可行性。该方法的提出为后续智能车辆底 盘控制提供了准确的参数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标载运输市场典型工况的动力匹配分析
张伟
2025, 50(14): 73-79,96.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4.014
摘要 ( )   PDF(1962KB) ( )  
针对当前法规工况与客户实际运行工况在道路特征上存在较大差异的问题,文章提出 一种基于客户实际运行工况的整车动力匹配正向开发方法。以标载运输牵引车为研究对象, 通过分析整车实际运行工况特征,构建其细分市场的典型工况路谱,同步正向论证并确定动 力系统的关键参数,包括发动机排量、峰值扭矩、额定功率及传动速比等。借助仿真软件搭 建整车动力学仿真模型,从整车油耗、动力性等关键性能维度,对不同动力总成匹配方案开 展正向论证,最终给出标载运输细分市场的最优动力配置解决方案。经市场运营车辆持续跟 踪验证,采用大马力+小速比配置的目标车辆,较同路线其他车辆百公里油耗降低 1.89 L,单 车年碳排放量减少 5.34 t,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图像相关方法在冲击试验中载荷 测量的应用
赵杨
2025, 50(14): 80-85.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4.015
摘要 ( )   PDF(1880KB) ( )  
文章探讨了数字图像相关法(DIC)在零部件冲击试验中载荷测量的应用,旨在验证其 动态载荷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通过吸能盒与减震系统的落锤试验,比较了 DIC 技术与传 统测量方法在捕捉动态载荷变化及频谱特性分析中的表现。结果表明,DIC 系统能够精确记 录冲击过程中的载荷变化,并在弹性系统测试中显示出独特优势,证明了其在复杂和高速动 态环境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DIC 技术为冲击试验提供了高效且精准的载荷测量方案,是对 传统方法的重要补充,有助于提升工业领域的测量精度和效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车辆运行大数据的商用车细分市场 行驶工况研究
申晓康
2025, 50(14): 86-91.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4.016
摘要 ( )   PDF(2472KB) ( )  
行驶工况是对整车性能影响的关键因素之一,而各企业产品的侧重细分市场不同,各 细分市场的性能各不相同。基于以上差异需开发与市场契合的行驶工况,用于车型的动力匹 配及开发。首先完成车辆行驶工况聚类,识别细分市场路况占比。然后进行行驶数据片段切 割,行驶特征参数经过主成分分析,除去对车辆行驶特征影响不大的特征,避免浪费计算资 源。通过仿真验证表明,基于该方法制定的路谱仿真结果相比中国重型商用车瞬态工况 (C-WTVC)、中国重型商用车辆行驶工况-半挂牵引车(CHTC-TT)工况更接近于真实市场 表现,误差小于等于 7.6%。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工艺·材料
汽车后桥壳体工艺夹具设计及计算分析
陈李萍 1,汪世益 2,朱全 1
2025, 50(14): 92-96.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4.017
摘要 ( )   PDF(1193KB) ( )  
后桥壳是安装了传动系统、差速系统和车轮部分等传动轴装置的车辆重要组成部分之 一。为解决国内汽车生产厂商加工效率低和加工精度低的问题,文章设计了一套汽车后桥壳 体工艺夹具,在满足尺寸精度、零件几何形状和定位精度技术要求的前提下,精确规定批量 生产的要求和使用检验工序以提高生产效率。通过对铣床定位元件夹紧力的设计计算,在 4 把刀具同时加工时需满足至少 50 kN 的夹紧力。在夹具设计时需采用合理的动力源来进行装 夹,选择更为清洁绿色的气压装置,符合低碳绿色环保的工业化要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车型混线生产的总装车间利用率提升分析
梁荣
2025, 50(14): 97-100,105.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4.018
摘要 ( )   PDF(1181KB) ( )  
为了适应市场多样化需求,总装车间通常采用多车型混线生产模式。市场需求的波动 性使得各车型的生产比例与最初规划存在差异。不同车型的工艺时间存在差异,当工艺时间 高的车型生产比例下降时,若不及时进行线平衡,对工艺和人员进行调整,车间总体利用率 将下降,造成人员浪费。文章研究了多车型混线生产模式下如何提升总装车间人员利用率, 基于线平衡基本原理,提出了调整订单排序、大循环工位、兄弟班组等优化策略,提高了车 间总体人员利用率,同时改善了工艺和人员配置的灵活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商用车内饰 CMF 设计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刘飞,凌坚韧,王涛,李嘉乐,姚浪红
2025, 50(14): 101-105.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4.019
摘要 ( )   PDF(1654KB) ( )  
CMF 设计是商用车造型设计的重要环节,其通过色彩、材料、表面处理工艺与造型的 合理协调,赋予产品艺术美感与品质感,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重感官影响驾驶与乘坐体 验。文章从色彩设计、材料选型、表面处理工艺、样板开发及样车验证等多方面,详述了商 用车内饰 CMF 设计流程及提高内饰 CMF 开发效率和质量的相关技术要求。在此基础上进一 步指出了新材料应用、家族化设计、中国化元素运用、人工智能(AI)辅助设计及统一设计 风格等未来趋势,为商用车内饰 CMF 开发行业解决当下相关共性问题及发展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汽车教育
基于 OBE 理念的新能源汽车专业产教 融合机制优化研究
杨帆,樊登柱,万志敏,瞿磊
2025, 50(14): 106-109.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4.020
摘要 ( )   PDF(922KB) ( )  
为深化产教融合机制,促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将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 与产教融合有机结合,分析当前新能源汽车专业在协同育人方面所面临的发展问题。以产出 导向理念为核心,从产教融合课程体系、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双师型”教师队伍三个方面, 对新能源汽车专业产教融合改革开展分析,构建了基于 OBE 理念的高职新能源汽车专业产教 融合协同育人优化机制。优化后的机制相比传统产学研结合模式的进行了创新与改进,能显 著增强产学研结合的成效导向。此外,该研究对于培养具备技术技能的人才的社会适应力,提 高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及其就业质量,以及促进产业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汽车车身电控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陈家城
2025, 50(14): 110-114.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4.021
摘要 ( )   PDF(995KB) ( )  
通过对汽车车身电控技术课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探索,以实现专业知识 传授与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的深度融合,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文章通过课程内容重 构与教学模式创新,将汽车机电维修的专业知识与传统文化、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等思政元 素有机结合,研究方法包括案例分析、教学实践与效果评估。结果表明,该教学模式不仅提 升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还显著增强了其职业认同感、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厚植了 爱国情怀和工匠精神。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有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 技术技能人才,对提升高职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GAVE 模式下的汽车领域职业教育产教 融合课程开发
王立超
2025, 50(14): 115-120.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4.022
摘要 ( )   PDF(927KB) ( )  
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加速转型,不仅对高素质技术技能 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也对汽车领域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文章将教育与 产业深度融合,培养既具备理论知识又拥有实践技能的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产业升级需求。 同时,借鉴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SGAVEE)模式,进行产教融合课程构建,确保了教 育成果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有利于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为汽车产业的转型升 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工科和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 电动汽车技术课程研究
李涛 1,李汝宁 1,杨业 1,梁玉秀 2*
2025, 50(14): 121-125,153.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4.023
摘要 ( )   PDF(1102KB) ( )  
随着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对新能源汽车后市场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显 著增加。为加强新能源方向汽车维修工程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对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其中电动汽车技术是高校培养高素质汽车维修工程教育专业人才的核心课程, 是从事汽车维修教师的理论基础。文章针对电动汽车技术课程教学现状与面临的挑战进行了 深入分析,并基于新工科建设和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的内涵,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项 目式、模块化设计。同时探讨了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通 过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搭建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以及开展课程与思政 教育深度融合等教学改革措施,助力汽车维修工程教育专业的新工科改造升级,并为其他相 关课程的教学提供参考和帮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类专业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曹凤萍,王艳杰,郭荣春,徐传燕
2025, 50(14): 126-131.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4.024
摘要 ( )   PDF(1192KB) ( )  
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作为引领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已成为国际公认的汽车产 业未来发展方向。为培养适应汽车产业需要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复合型人 才,文章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产教深度融合等理念为指引、培养适应汽车“新四化”需求 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引领、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提升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导向、人 才培养体系重构为核心、实践教学平台和师资队伍建设以及课程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人才培 养质量监控为手段、协同育人机制为保障,对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和 实践。以丰富以学生为中心、面向产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理论体系,为其他 高校类似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融合“1+X”证书的课程改革与实践 ——以汽车电气控制系统及检修课程为例
刘岩
2025, 50(14): 132-137.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4.025
摘要 ( )   PDF(1219KB) ( )  
文章以高职教育改革为背景,探讨“1+X”证书制度在汽车类专业课程中的融合路径。 通过分析汽车电气控制系统及检修课程特点,提出“课证融合”的课程重构方案,按照真实 性、系统性、递进性的原则将“1+X”证书内容融入专业课程内容中,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 教学项目,创新虚实结合的教学方法,并建立过程化与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实践表明,该 模式能够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学生“1+X”证书获取率明显提升,在企业实习 和就业过程中,学生能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独立完成工作任务,人才培养质量也得 到了有效保障,培养了符合产业升级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中的数字技术应用探索 ——以新能源汽车构造与维修课程为例
徐靓
2025, 50(14): 138-142.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4.026
摘要 ( )   PDF(1270KB) ( )  
新能源汽车构造与维修是五年制高职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在目前 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训设备不足、实操安全风险大等一系列问题。针对 这些教学痛点,文章依托基于数字技术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模式通过课前数字化资源建设、 在线预习与测试,课中混合式教学、智能辅助教学,以及课后多元化评价体系和数据驱动的 教学改进,实现了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创新。同时,结合具体案例,展示了数字技术的应用实 践。实践表明,数字技术的应用提升了教学质量,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为理实一 体化教学数字化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工科”背景下汽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
来飞,孙骏豪*,刘涛
2025, 50(14): 143-146,158.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4.027
摘要 ( )   PDF(1088KB) ( )  
在“新工科”的背景下,行业发展对汽车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汽车 理论课程作为汽车工程专业的核心必修课,其理论性偏强、内容较为抽象。为了提高教学效 率和增强学生的专业素养,针对传统的汽车理论课程在内容设置、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及评 价体系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在分析和总结学情的基础上,文章以汽车理论实际课程教学为对 象,从更新和拓展课程内容、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完善课程评价体 系四个方面对汽车理论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通过实施这些改革措施,汽车理论课程的教学 将更加贴近行业实际,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为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 更多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能源背景下汽车构造高效实验教学 设计与实现
蒋进科 1,刘钊 1,杨创战 1,张陈仓 2,汪春平 2,杜彦东 2
2025, 50(14): 147-153.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4.028
摘要 ( )   PDF(1308KB) ( )  
针对新能源汽车背景下汽车构造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脱节、授课模式落后、效率低等 问题,提出以学生为主体,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实验教学实现高效的教学方法,探究理论与实 践教学相互融合的长效机制。利用课上、课下和网络资源,形成网络平台辅助-现场理实一体 化-实操演练相互支撑的多元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了现有实验教学场地和设备优 势,初步实现理论与实验教学为一体的现场教学模式,提高了实践教学效率。通过让学生带 着问题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做到活学活用,进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课程思政视域下基于 OBE 理念的汽车设计 课程教学探索
陈立春
2025, 50(14): 154-158.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4.029
摘要 ( )   PDF(1566KB) ( )  
在国家“三新一高”和汽车行业“新四化”的新时代背景下,对专任教师课程思政提 出了新的要求。文章以山西工学院车辆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汽车设计为研究对象,基于成果导 向教育(OBE)理念,深入分析当前汽车设计课程思政现状,深层次结合汽车设计课程特点 挖掘思政元素,探索润物细无声的汽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家国情怀、国际视 野、创新思维和工匠精神,旨在为同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