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办:陕西省汽车工程学会
ISSN 1671-7988  CN 61-1394/TH
创刊:1976年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新能源汽车
    基于 Cruise 的纯电动拖拉机分布式 驱动系统研究
    杨召淞,韩刚*,姚艳萍,陈梦醒,邢哲浩
    2025, 50(9): 1-6.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09.001
    摘要 ( )   PDF(1475KB) ( )  
    针对传统柴油拖拉机在农田作业中温室气体和颗粒物排放超标、牵引效率低等问题, 提出了一种采用分布式驱动的电动拖拉机,并对其驱动系统进行研究。首先分析设计分布式 电动拖拉机(DDET)驱动系统的结构,其次建立了 DDET 驱动系统动态性能评价指标并完 成了关键部件的参数匹配和选型,最后在 Cruise 仿真软件中针对拖拉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进 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最大牵引力可达 10 661.3 N/m,最大爬坡度为 22.39°,0~35 km/h 加速时间为 3.8 s,充电后连续工作 3.7 h。研究的分布式电动拖拉机参数匹配合理,满足整车 动力性要求,可为相关纯电动拖拉机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电池包串联对单包充电的热失控风险研究
    王印 1,刘瑶泽 1,黄卫峰 2*,赵子芳 2
    2025, 50(9): 7-10.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09.002
    摘要 ( )   PDF(527KB) ( )  
    新能源商用车采用多个电池包串联后再并联的动力电池系统在发生绝缘失效故障、高 压线束连接错误等故障时,会造成多个电池包串联后对单个电池包充电引发动力电池热失控 的风险。文章以 8 个标准电池包通过 4 串联 2 并联组成的动力电池系统为例,展开多电池包 串联对单电池包充电故障及热失控原因分析。建议选用高能量型电芯并采用电池包串联或将 电池包内配置智能熔断器的方案规避此类风险。经分析电池包串联可规避多包对单包充电的 风险,智能熔断器在 0.5 s 内可断开故障电流,可有效避免此类热失控发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能源电动汽车火灾处置技术探讨
    赵海鹏 1,2,王雅荣 2*
    2025, 50(9): 11-14.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09.003
    摘要 ( )   PDF(710KB) ( )  
    针对新能源电动汽车发生火灾如何处置的问题,文章从新能源电动汽车电池结构及电 池热失控引发火灾的机理出发,提出降温、排烟是新能源电动汽车火灾灭火的两大核心因素。 据此因素,分析新能源电动汽车火灾中消防救援人员面临的风险和注意事项,归纳总结新能 源电动汽车火灾处置流程,旨在提升消防救援人员处置新能源汽车火灾的能力,降低人民财 产损失。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城建标载市场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 电机电池选型匹配方法
    张伟,张文博,田学武,薛方,何海洋,王佳妮
    2025, 50(9): 15-20,45.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09.004
    摘要 ( )   PDF(2314KB) ( )  
    随着“双碳目标”发布及国家标准更新,对重型商用自卸车型的经济性提出了更高要 求,混合动力方案集成燃油车型长运输里程与新能源车型低碳运输优势,受到商用车市场广 泛关注。针对城建标载运输市场,根据国家标准修订内容及市场典型工况需求提出了一种插 电式混合动力车型电机电池匹配方法,以中国重型车商用车测试工况-自卸车(CHTC-D)纯 电模式需求功率、市场典型工况制动回收功率及整车最大爬坡度为设计指标确定驱动电机功 率,以电机峰值功率、纯电续驶里程为设计指标确定动力电池容量,提供整车解决方案。Cruise 仿真分析结果及底盘测功机测试结果表明,CHTC-D 工况油耗低于四阶段油耗限值 6.52%, 纯电续驶里程在 50 km 以上,纯电模式下单次 CHTC-D 试验累计超差时间在 15 s 以内,市场 典型工况节油率 16.88%,验证了整车方案的准确性,满足国家标准及市场竞争需求,具备良 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车用永磁同步电机随机开关频率控制策略研究
    盛伟辉,李晶晶
    2025, 50(9): 21-27.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09.005
    摘要 ( )   PDF(1671KB) ( )  
    针对车用永磁同步电机(PMSM)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VPWM)策略采用固定开关频 率,其非线性特性会在开关频率及其整数倍附近产生高频谐波,增加了转矩脉动与电磁噪声, 严重时产生电磁干扰。文章阐述了 SVPWM 基本工作原理,推导了开关元器件非线性产生的 高频谐波表达,介绍了随机开关频率控制工作原理和三种伪随机数生成方法,对于随机开关 频率,无法直接探讨其频谱规律,进而推导了其功率谱表达,并在此基础上搭建了基于随机 开关频率的矢量控制模型。仿真结果表明,基于文章所述三种随机数生成策略的随机开关频 率控制算法,能够抑制 PMSM 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线电压、相电流、相电压高频谐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简化模型的燃料电池商用车热平衡分析
    赵卫艳 1,山世玉 2,钟登朝 1,张永涛 1,耿莉敏 2*
    2025, 50(9): 28-32.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09.006
    摘要 ( )   PDF(1865KB) ( )  
    针对采用整车模型研究燃料电池商用车前端模块散热性能成本较高的问题,文章提出 了一种简化模型。首先,考虑车辆前端进气对散热器、冷凝器散热性能的影响,采用计算流 体动力学(CFD)软件验证了简化商用车模型的可靠性。其次,基于简化模型建立热平衡模 型,并与实车热平衡试验进行对比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热平衡仿真与试验的冷却液出口温 度误差为 2.05%,吻合度较高,简化模型能够在节省计算成本的基础上满足分析需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智能网联汽车
    基于图卷积神经网络和注意力机制的车辆 轨迹预测方法
    王成栋,高雯博,王建明
    2025, 50(9): 33-37.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09.007
    摘要 ( )   PDF(1258KB) ( )  
    针对现有车辆轨迹预测方法在处理复杂交通环境和多车辆交互时存在精度不足和适应 性差的问题,文章提出一种基于图卷积神经网络(GCN)和注意力机制的车辆轨迹预测方法。 首先使用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对车辆的历史轨迹进行初步编码;再引入 GCN 建模车辆 之间的空间关系和交互影响,对车辆特征进行更新;然后通过多头自注意力机制进一步捕获 车辆之间的全局交互信息;最后通过残差解码器生成未来的轨迹预测。实验结果表明,文章 提出的模型在 Argoverse 数据集表现出优越的车辆轨迹预测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速公路合流场景下智能网联车辆协同策略研究
    孙伟程,王嘉琪
    2025, 50(9): 38-45.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09.008
    摘要 ( )   PDF(1286KB) ( )  
    在高速公路车辆合流路段,匝道车辆若要安全、平稳合流到主车道,驾驶人往往面对 复杂的决策情况。驾驶人不当的操作容易造成对主线交通的强干扰,产生合流效率低下并且 安全性难以得到保障的问题。而智能网联技术的应用可有效改善此类问题。文章以咸阳境内 G70 福银高速为研究对象,根据从西张堡至乾陵四个收费站统计的交通流量建立了普通车辆 高速公路合流仿真模型;其次设计了一种基于约束二次规划和虚映射的智能网联车辆协同合 流策略;最后基于城市交通网络模拟(SUMO)对所提方法进行了验证。仿真结果表明,相 较于普通车辆合流测试环境,基于约束二次规划和虚映射的协同合流策略仿真模型使得合流 区速度提升约 9.15%,降低速度波动 47.3%,缩短合流区行程时间 8.81%。本研究成果可为未 来智能网联车辆在高速公路合流区的协同行驶策略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 GRU-Attention 网络与 SMOTE 算法的 疲劳驾驶检测方法
    周纪
    2025, 50(9): 46-51,66.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09.009
    摘要 ( )   PDF(1113KB) ( )  
    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合成少数类过采样技术(SMOTE)、门控循环单元(GRU)神经 网络与注意力(Attention)机制的疲劳驾驶检测方法。疲劳驾驶是导致交通事故的重要因素, 尤其在长途驾驶或夜间行车时,驾驶员的警觉度会下降。文章通过分析方向盘转角数据,提 取驾驶员行为特征,判断其疲劳状态。为解决数据不平衡问题,文章采用 SMOTE 算法对少 数类样本进行过采样,缓解了类别不平衡对模型训练的影响,研究共采集了 4 320 个驾驶片 段样本,并将疲劳程度划分为三类:正常、疲劳、非常疲劳。结合 GRU 神经网络和 Attention 机制(GRU 能够处理长时序数据,而 Attention 机制能够帮助网络关注关键时刻的转角变化), 提高疲劳特征的识别能力。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在疲劳驾驶检测中取得了 98%以上 的命中率(POD),能够有效识别不同疲劳程度,对交通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设计研究
    基于多体动力学的悬架稳定杆刚度性能分析
    刘钢
    2025, 50(9): 52-55.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09.010
    摘要 ( )   PDF(971KB) ( )  
    通过稳定杆简化模型对悬架稳定杆的刚度特性进行对比研究,建立了稳定杆的简化结 构特征参数并计算了稳定杆的刚度。通过理论计算和多体动力学仿真结果的对比分析,验证 了稳定杆直径变化对刚度的影响,得出其刚度比为直径比值的四次方。进一步基于多体动力 学对悬架稳定杆进行仿真建模,并考虑稳定杆固定橡胶衬套的刚度,分析稳定杆刚度随载荷 变化的对比数据。研究结果表明,乘用车在常用工况下,根据稳定杆直径简化推导计算得到 的刚度值与动力学仿真结果的平均偏差为 1.41%,通过直径简化计算可以在悬架初步选型和 快速调校时快速预评估,提高底盘调校效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塑料摇窗机模块的开发与收益
    曹小勇
    2025, 50(9): 56-60.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09.011
    摘要 ( )   PDF(1517KB) ( )  
    轻量化一直是汽车设计中的一项重要的设计指标,对提升汽车燃油经济性有着重要作 用。文章结合塑料长玻璃纤维在车门结构上的应用经验,对玻璃升降器的产品结构清单 (BOM)进行创新迭代,提出了一种以塑代钢的设计思路,车门附件及其安装结构尽可能在 塑料摇窗机模块底板上实现一体注塑或者物理装配集成,在不影响功能的前提下实现更优的 轻量化效果。同时阐述了汽车摇窗机模块 BOM 方案细节选择、收益,围绕车门轻量化、集 成化、精益化制造、客户感知质量提升等维度进行评估研究,并比对了高度集成、中度集成、 轻度集成塑料摇窗机模块的优势、劣势,给出相应的推荐建议,为汽车制造行业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OpenFOAM 用于重型卡车风阻的分析
    郑飞,单文诣,陈长军
    2025, 50(9): 61-66.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09.012
    摘要 ( )   PDF(1477KB) ( )  
    车辆开发过程中,商业仿真软件许可不足制约了仿真在开发过程中的应用。为解决计 算流体动力学(CFD)仿真软件许可不足的问题,对使用开源软件 OpenFOAM 进行重卡车辆 风阻仿真进行了研究。仿真中使用了 k-e 系列湍流模型,通过改写湍流模型程序,观察了模 型参数对重卡外流场的影响。仿真结果和使用某主流商业软件的仿真结果,以及相应车型的 缩比模型风洞试验测试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湍流模型对仿真结果有巨大影响,经适 当调整后有合理的仿真结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四轮转向汽车最优控制方法研究
    钟映辉,陈立锋,毛佳欣,匡梦欢
    2025, 50(9): 67-71.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09.013
    摘要 ( )   PDF(1580KB) ( )  
    针对汽车行驶的操纵稳定性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四轮转向汽车最优控制方法。首先, 考虑前、后轮运动关系建立二自由度四轮转向汽车动力学模型;其次,将动力学模型推导为 状态空间方程;最后,选取汽车质心侧偏角及横摆角速度作为优化控制对象,基于状态空间 方程设计后轮转角最优控制器的 Q、R 权重系数及性能指标函数,求解黎卡提方程使控制能 量最小化并得到理想后轮转角。CarSim-Simulink 联合仿真对比结果表明,最优控制方法使汽 车质心侧偏角平均降低约 98%,该方法有效提高了车辆的操控稳定性、安全性,且具有较强 的鲁棒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空调系统虚拟标定技术研究
    郑鑫,胡忠辉
    2025, 50(9): 72-77.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09.014
    摘要 ( )   PDF(2009KB) ( )  
    空调系统的控制标定通常在实车测试阶段开展,持续的测试时间经过春(秋)、夏和冬 季,其标定周期长达 10 个月,严重影响车辆上市时间。为了在缩短空调系统标定周期的同时 保障车辆的质量,文章提出一种数字孪生的空调虚拟标定技术代替实车标定,通过测试可知, 实车单工况用时 5 000 s,通过虚拟标定只需 400 s,虚拟仿真速度是实车试验的十倍以上。在 项目开发阶段,使用虚拟标定可实现整车空调系统的控制标定,并提前进行空调系统的功能 性测试,提高空调系统控制的成熟度,大大削减实车标定周期,提升产品竞争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测试试验
    基于 Romax 的电驱动车桥反拖性能分析
    张祖铭 1,苏航 1,王桃桃 1,王立帅 1,王旭 2
    2025, 50(9): 78-82123.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09.015
    摘要 ( )   PDF(7053KB) ( )  
    电驱动汽车因其高效率、环保的优点在商用车市场上逐渐增多,电驱动车桥也成为当 前市场发展方向,相较传统燃油汽车,电驱动汽车对车桥传动系统提出了更高的反拖性能需 求。文章通过 Romax 分析研究了车桥主要的传动系统在汽车反拖时的工作状态,根据分析结 果与试验数据进行结构设计优化,经分析优化后的壳体结构轴向位移量降低了 21.5%,应力 降低了 22%,且未出现壳体破损。经台架试验验证,实际试验结果与模拟分析结果受力变形 趋势、破坏点均一致,证明应用 Romax 分析传动系统复杂工况的可行性与优化措施的有效性, 为研究电驱动车桥的反拖性能提供了理论分析依据,大幅节省了研发周期与成本。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某双离合变速器汽车低温下换挡电机电流 分析及优化
    刘小根,邹慧,熊冰,郭桐源,韩月
    2025, 50(9): 83-87.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09.016
    摘要 ( )   PDF(2714KB) ( )  
    文章针对双离合变速器汽车出现的低温下换挡电机电流大的现象,根据问题工况分析 出是在换 1 挡时发生。根据使用场景得到换 1 挡时有四种工况:一是 D 挡减速过程中 2-1 换挡,换挡机构有换 1 挡动作;二是 R 挡(R 挡+预挂 N 挡)减速到 4 km/h 车速左右后换 D 挡(1 挡+预挂 R 挡),换挡机构有换 1 挡动作;三是 R 挡(R 挡+预挂 N 挡)减速停车(R 挡+预挂 1 挡),换挡机构有预挂 1 挡动作;四是 D 挡减速到 3 km/h 车速左右(2 挡+预挂 N 挡),换 R 挡(R+预挂 1 挡),换挡机构有预挂 1 挡动作。根据实车验证,电机电流大发生在 第四种工况。文章根据双离合变速器系统的控制逻辑,通过软件标定在预挂 1 挡时限制发动 机扭矩在合适的范围内,可以有效地降低换挡电机电流,减小换挡力。最终通过风险评估和 实车验证,该方案能满足驾驶性的要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动力总成模态频率规划研究
    范习民,李凯
    2025, 50(9): 88-92.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09.017
    摘要 ( )   PDF(1107KB) ( )  
    文章阐述了模态分析、测试理论以及模态频率规划策略,分析了现有动力总成模态目 标设定方法、模态频率评价及存在的问题。根据发动机的主要设计参数和整车的常用工况, 识别出发动机转速范围内的二阶点火频率区间,高速旋转部件的激励频率段以及动力总成一 阶频率段,建立了动力总成模态频率规划表。基于模态规划表对动力总成及相关零部件的模 态频率目标进行设定,避免模态耦合,规避各种主要激励源,提升动力总成的噪声、振动与 声振粗糙度(NVH)性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工艺·材料
    汽车轻量化材料镁合金的腐蚀防护技术 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王洺浩
    2025, 50(9): 93-98.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09.018
    摘要 ( )   PDF(1205KB) ( )  
    轻量化是汽车发展的一大趋势,镁合金作为轻金属逐渐应用于汽车零部件生产中。文 章通过文献分析法、实地调查法、数据汇总归纳等方法,分析了镁合金的腐蚀影响因素及类 型,探讨了有机涂层、阳极氧化、转化膜、电镀、化学镀技术在镁合金腐蚀防护领域的应用 现状。在当前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镁合金在汽车轻量化上的推广应用必须在保证高可靠 性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则成本相对较低的转化膜、有机涂层、有机-无机复合涂层、喷涂等技 术的综合防护方案将成为镁合金腐蚀防护技术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汽车隔音隔热件的卡扣装配工装控制系统设计
    彭兴家,周霞
    2025, 50(9): 99-104.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09.019
    摘要 ( )   PDF(6074KB) ( )  
    根据汽车隔音隔热件的卡扣装配工装及其定位装夹自动化和防漏防错要求,在分析现 有工装系统结构组成和工艺流程的基础上,设计了以可编程控制器西门子 S7-200 Smart PLC 为控制核心的卡扣装配工装控制系统。通过对卡扣装配工装机械结构组成和工艺过程分析、 控制系统硬件选型和软件程序设计,实现了对汽车隔音隔热件定位、夹紧、打开、打标及防 漏防错的自动化控制。该系统已批量用于宝马某车型隔音隔热件卡扣装配作业中,经大批量 生产验证,完全满足实际的功能需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汽车前端模块自动化合装的应用探讨
    高勇
    2025, 50(9): 105-108.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09.020
    摘要 ( )   PDF(1838KB) ( )  
    汽车前端模块(FEM)自动化合装是汽车制造行业运用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技术 的重要成果之一。自动化合装的质量控制对汽车前脸外观品质起到决定性作用。文章为解决 导入该自动化技术前期带来的产品车前围品质问题,以 A 车型新车型阶段为例,从合装夹具 设计、FEM 辅具精度设计,纵横梁安装孔与发罩单品精度方面,对不良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归纳总结提升前围装配精度和品质保证的方法和思路,确立标准化文件及管理体系,确保了 前围品质长期稳定达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隐藏 B 柱纯电车型的气味性提升
    郭翰卿,蒋晓雪,娄小宝
    2025, 50(9): 109-113.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09.021
    摘要 ( )   PDF(1041KB) ( )  
    为了使新车型满足整车气味性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整车气味品质,最终有效提升用户 对车内气味的评价。文章对已满足整车气味等级的车辆按照零部件总成进行分解,并根据各 个总成零部件对于气味影响的贡献度,找出可提升的关键零部件;通过进一步的生产设计、 工艺改进和有效控制,提高装配件的气味质量,来达到改善车辆气味等级的最终目标。测试 结果表明,采用提升总成零部件装车,整车气味性等级达到 6.0+级,满足某车企企标要求。 研究对隐藏 B 柱纯电车型气味的设计及提升具有很重要的实践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汽车教育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社会服务体系的 探索与实践
    张俊红
    2025, 50(9): 114-118.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09.022
    摘要 ( )   PDF(1834KB) ( )  
    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供需失衡与职业教育脱节问题,文章以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 术学院为案例,构建“平台-培训-服务”三位一体社会服务模型。通过政校企协同创新平台、 定制化“双导师制”订单班及菜单式技能培训体系,实现毕业生对口就业率提升至 89%、实 训项目真实度提高 40%,并形成可复制的国际合作与教育帮扶模式。研究表明,该模型通过 技术反哺教学、资源精准匹配与区域生态共建,为破解产教“两张皮”困境提供了有效路径, 助力职业教育服务能级跃迁与产业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汽车行业特色的力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构建
    郝琪,尹长城,吴胜军
    2025, 50(9): 119-123.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09.023
    摘要 ( )   PDF(1194KB) ( )  
    面向新时代汽车产业对高级力学人才的需求,聚焦车辆动力学与控制、汽车数值仿真 技术两个特色专业方向,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力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支撑体系,形成力学与行 业融合、力学与数值计算融合的课程体系特征。从课程实验到自主设计的项目实践,再到大 型汽车企业的力学性能测试企业实习,通过三个台阶的实践体系设计与实施,提高力学硕士 生实践能力。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的联合实施,为培养行业背景特色突出的力学人才提 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仿真技术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 ——以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为例
    孙康明 1,谢青松 2
    2025, 50(9): 124-128.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09.024
    摘要 ( )   PDF(1337KB) ( )  
    针对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不高及成效欠佳的现实困境, 文章依据学习金字塔等认知理论,基于仿真技术构建了“软硬兼施、虚实相长”的职业教育 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利用仿真工具开发了数字教学资源和进行了“做、学、练”虚实融合的 课程教学设计,于重庆某高职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开展了两轮教学实践。从学业成绩、课 堂学风等评价指标的统计分析表明新模式对学生更具吸引力,可显著提升学习成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院校汽车人才培养路径探究 ——以汽车制造工艺课程为例
    濮林,汤守宏
    2025, 50(9): 129-133.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09.025
    摘要 ( )   PDF(1004KB) ( )  
    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高职院校各类人才的培养既需要塑造“立德”的 灵魂,又需要炼出“树人”的体魄。该研究旨在课程思政理念下,以高等职业教育中汽车制 造工艺课程为例,从汽车制造基础工艺中的冲压工艺、焊接工艺、涂装工艺和总装工艺等四 个方面探究高职院校汽车专业类人才培养新模式,以期丰富高职院校汽车人才培养路径,构 建高校与企业人才输送的“直通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人才培养的 路径与策略
    李丹
    2025, 50(9): 134-140.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09.026
    摘要 ( )   PDF(1245KB) ( )  
    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人才的要求涉及到机械电子、软件信息、人工智能、网络 通信等多领域,如何培养产业急需的复合型技术技能创新人才,是当前职业教育热点问题。 文章对湖北省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提出以产教融合联合体和共同 体为依托,以一线岗位新需求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突出课岗对接,强化职业能力培养, 融入课程思政和文化育人,形成“四轮驱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协同深化教育教 学改革、实施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形成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和培养新 策略,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所急需的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持,也为产教融合提供新的路 径和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周放 1,2,侯俊剑 1,2,付志军 1,2,赵登峰 1,2,钟玉东 1,2
    2025, 50(9): 141-144154.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09.027
    摘要 ( )   PDF(1140KB) ( )  
    在汽车行业智能化、网联化快速转型的大背景下,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课程呈现出多知 识体系融合、关键技术快速迭代、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明显特征。如何提升教学质量,为行业 培养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是课程目前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文章提出了构建微型虚拟仿真实验案例、优化虚实结合教学方案、制定多维度评价体系等教 学改革措施,提升了教学质量,达到了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汽车电器与电控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赵耕云,王佳,刘小斌,王珺,朱有地
    2025, 50(9): 145-148.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09.028
    摘要 ( )   PDF(1319KB) ( )  
    在汽车“新四化”发展趋势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求。 文章以汽车电器与电控技术课程为例,研究实践“教、学、做、创”一体化教学模式,设计 “任务(学)-项目(做)-课题(创)”层层推进,“学做创”连续贯通的教学内容,融入 具有专业特色、课程特色的思政教学案例,建立多元化评价指标,达成“专创融合”的教学 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本研贯通式中外合作 办学学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罗耿 1,陈轶嵩 1,陈琳 2
    2025, 50(9): 149-154.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09.029
    摘要 ( )   PDF(1503KB) ( )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研究生教育作为重要组成部分,面 临着“双一流”建设和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新挑战。文章以“双一流”建设背景为依托,针 对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本研贯通式培养新模式的目标,并明 确了解决问题的关键。详细分析国内外本研培养模式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 出了以学科建设为导向、以教学改革为驱动、以产出质量为目标的项目建设思路与措施。旨 在为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发展提供新思路,为高校构建更适应“双一流”建 设的本研贯通式培养模式提供有益经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