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陕西省汽车工程学会
ISSN 1671-7988  CN 61-1394/TH
创刊:1976年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两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热固耦合下渐变齿高涡旋齿的变形研究
    李安楠
    汽车实用技术    2024, 49 (6): 163-168.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4.006.030
    摘要31)      PDF (2888KB)(213)   
    为了解决由涡旋齿变形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齿形设计方案——渐 变齿高涡旋齿。通过向外环状递增齿高的方式将齿头粘连问题最小化,利用 ABAQUS 建立有 限元模型,模拟了气体压力和温度场对渐变齿高涡旋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热固耦合 作用下,涡旋齿中心的最大变形量为 13 μm。随着中心压缩腔体积的减小,涡旋齿的最大变形 量也在不断增加,为压缩机结构设计和性能优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电动助力转向 PDC 功能跑偏补偿原理 及测试分析
    刘小云
    汽车实用技术    2023, 48 (23): 36-40.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3.023.007
    摘要428)      PDF (979KB)(185)   
    车辆行驶跑偏问题一种常见的影响车辆使用性能的失效模式,文章根据车辆行驶跑偏 特性,提出拉拽补偿(PDC)功能场景识别、补偿扭矩计算及 PDC 补偿扭矩输出三个阶段, 并将跑偏考核指标偏移时间(TTD)和保舵力(TTT)纳入 PDC 功能验收性能指标。阐述并 论证 PDC 功能对跑偏问题优化的贡献,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内饰材料摩擦异响兼容性研究
    彭 云
    汽车实用技术    2024, 49 (1): 99-105.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4.001.019
    摘要276)      PDF (3417KB)(178)   
    为了在汽车内饰正向开发流程中提前降低内饰摩擦异响风险,减少实物验证的试错周 期和成本。文章介绍了材料粘滑效应基本原理和材料粘滑摩擦试验,分析了常用内饰材料在 不同工况下的摩擦异响风险等级,建立了常温常湿工况下常用内饰材料摩擦异响兼容数据库, 为产品设计前期材料选择提供了指导。同时介绍了内饰材料异响兼容数据库的工程应用,指 导了内饰摩擦异响的正向管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 Minitab 开展的激光焊接 DOE 工艺 参数优化
    范玉阳
    汽车实用技术    2023, 48 (20): 145-150.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3.020.029
    摘要556)      PDF (1478KB)(170)   
    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激光焊接的应用逐渐普及,激光焊接在制造业尤其是汽车制造 业被大规模使用。激光焊接目前大量应用与动力电池制造,如模组 Busbar 焊接。激光焊接具 有焊接速度快、变形小、精度高等许多优点,对工装、焊接参数等有更高的要求。不同设备 间受工装等部件影响会呈现相近但不相同的焊接属性,焊接参数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共同作 用于焊接质量。为了能获得更优的焊接质量,针对新设备除了进行基础的功能性能验收外, 还要对激光焊接设备参数进行全因子的验证。进行多因子参数验证试验,研究设备各参数之 间相互作用对焊接质量的影响成为焊接工艺工程师的重要研究方向以及设备参数调整的依 据。文章挑选较为常用的焊接参数进行试验设计(DOE)验证,得出因子交互影响程度并用 Minitab 工具计算优化出理论优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螺栓预紧力超声波测量方法及应用
    吕奉阳
    汽车实用技术    2023, 48 (17): 144-149.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3.017.026
    摘要187)      PDF (1462KB)(165)   
    螺栓预紧力是影响螺栓连接可靠性的关键因素之一,直接准确测量螺栓预紧力具有重 要的应用价值。文章首先基于声弹性效应原理,从理论上研究超声波传播速度与螺栓轴向应 力的关系,建立螺栓预紧力与超声波声时差的标定关系;其次分析超声波测量螺栓预紧力的 影响因素;最后给出螺栓预紧力超声波测量方法和应用案例。采用 MC900 超声波测量分析仪 完成某车型仪表板横梁与车身螺栓的预紧力衰减监测,满足整车耐久可靠性要求。研究结果 表明,超声波预紧力测量技术可以很好地监测整车耐久路试过程中螺栓连接点的预紧力变化 趋势,为验证螺栓拧紧力矩设定合理性和解析力矩衰减质量问题提供试验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
    翟佳恬
    汽车实用技术    2023, 48 (20): 193-198.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3.020.039
    摘要341)      PDF (1306KB)(158)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对汽车尾气排放的要求不断提高。新能源汽车作为一种全新的、 环保的、高效的产业符合绿色环保理念,可以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近年来,新能源汽车 的技术水平不断攀升,车辆整体性能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与此同时,在国家的全力推进下, 新能源汽车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文章对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进 行了综合分析,总结了新能源汽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合理建议,希望 为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长远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商用车轻量化技术综述
    王晓龙,冯世荣
    汽车实用技术    2025, 50 (1): 136-141.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01.028
    摘要80)      PDF (1474KB)(158)   
    商用车的轻量化设计是当前汽车工业的研究热点之一,通过减轻车辆自重,可以有效 提升燃油经济性,减少碳排放,并改善车辆的操控性能和安全性能。文章详细探讨了商用车 轻量化的背景与意义,重点介绍了铝合金、高强度钢及复合材料在车身结构、车轮和底盘中 的应用。同时,概述了先进制造技术,如 3D 打印、激光焊接和一体化压铸技术在轻量化设计 中的应用,及相应的连接技术,如铆接、胶接和螺栓连接。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展示了轻量 化措施的实际效果,包括燃油经济性提高、碳排放减少和车辆性能提升。最后,总结了轻量 化设计对商用车整体性能的积极影响,并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纯电动汽车前舱电驱动总成布置架构分析
    汪仁坤
    汽车实用技术    2024, 49 (1): 1-6.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4.001.001
    摘要164)      PDF (1411KB)(138)   
    电驱动总成是纯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其位置的确定是整车前舱布置的关键,关系到 整车性能、前舱架构策略及平台拓展能力。文章旨在建立一种纯电动汽车前舱布置架构,分 析了纯电动汽车前舱布置空间特点,围绕前舱关键部件电驱动总成位置,研究了前舱电驱动 总成布置过程中关键尺寸因子的影响关系,并总结得出了纯电动汽车前舱电驱动总成的布置 方法及周边子系统的布置原则。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车用燃料电池发动机用增湿器发展现状及趋势
    张胜雷
    汽车实用技术    2024, 49 (6): 38-42.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4.006.007
    摘要58)      PDF (1291KB)(132)   
    增湿器作为燃料电池辅助系统(BOP)中空气供应系统的核心部件,为燃料电池发动 机输送具有稳定流量和湿度的空气,起着维持湿度平衡、保护膜电极组件、提高燃料电池性 能等作用,对于燃料电池系统的稳定运行和性能提升至关重要。文章对增湿器的发展现状进 行了综述和分析,对比了现阶段市场上主流增湿器的性能和参数,并结合行业发展状况,对 增湿器的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车辆行驶数据的驾驶风格识别
    陆一宾
    汽车实用技术    2023, 48 (18): 194-197.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3.018.038
    摘要306)      PDF (1233KB)(124)   
    车辆驾驶员驾驶风格对于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和行驶安全性有重要的影响。文章就基于 车辆行驶数据在驾驶风格识别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首先介绍了驾驶员驾驶风格识别的基本 流程,接着论述不同学者在驾驶风格识别方面使用的算法模型,包括支持向量机(SVM)算 法、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算法、随机森林模型算法,然后基于实际车辆行驶数据,利用 不同驾驶风格识别模型对其进行实现分析,最后对驾驶员驾驶风格识别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 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一种纯电动汽车自动驻坡功能设计与研究
    邓建明
    汽车实用技术    2024, 49 (10): 1-5,26.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4.010.001
    摘要82)      PDF (454KB)(116)   
    文章研究了一种利用线控电子液压制动(EHB)系统实现纯电动汽车自动驻坡功能的 方法,该方法利用纯电动汽车现有的坡度传感器和 EHB 电控刹车助力系统实现自动驻坡功 能,相比一般商用电动车利用驱动电机堵转的方法,避免了驱动电机疲劳耐久失效的风险, 无需电子驻车制动(EPB)硬件实现了将近 1 h 左右的自动驻坡功能,降低了系统成本和复杂 度。文章通过实验数据和图表分析了该方法在不同的坡度和路况下自动驻坡功能的保持静止 状态的稳定性和适应性,以及在驾驶员踩下油门踏板时自动驻坡功能的响应速度和动力性能, 展示了该方法的性能优势和效果。该技术有助于提高驾驶安全性和舒适性,并为纯电动汽车 的智能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 MATLAB 的汽车操纵稳定性仿真分析
    李翔宇
    汽车实用技术    2023, 48 (24): 95-100.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3.024.019
    摘要148)      PDF (1417KB)(116)   
    为更好地判断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在线性二自由度汽车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包含侧 倾运动的线性三自由度汽车模型,并整理出其运动微分方程。基于 MATLAB 软件,通过同时 改变三自由度模型与二自由度模型中某些特定参数的大小进行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降低 汽车行驶速度,以及增大汽车轮胎侧偏刚度或转动惯量,可以有效提高汽车操纵稳定性,且 线性三自由度汽车模型相比于二自由度汽车模型能够更好地反映汽车的操作特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氢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仿真分析
    耿毫伟
    汽车实用技术    2023, 48 (20): 15-19.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3.020.004
    摘要120)      PDF (976KB)(115)   
    文章以 120 kW 氢燃料电池系统为研究对象,结合热管理要求,对制定的控制策略进行 仿真分析。采用 AMESim 软件搭建氢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仿真模型,以电堆和中冷器的产热 为输入条件,电堆的入口温度和进出口温差为评价指标。首先对额定工况点进行仿真计算, 得到在额定工况下的电堆入口温度为 72.8 ℃,出口温度为 79.1 ℃,温差为 6.3 ℃,水泵、 散热器等部件能够满足散热需求。然后进行全功率仿真分析,得到水泵、风扇、节温器能够 很好的响应温度的变化,并且随着产热的增加,使得电堆的入口温度维持在 75 ℃以内,温 差维持在 8 ℃以内,满足电堆的温控要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纯电动乘用车能量管理浅析
    张小锋
    汽车实用技术    2023, 48 (21): 1-6.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3.021.001
    摘要84)      PDF (689KB)(114)   
    现阶段里程焦虑依然是纯电动乘用车用户的主要抱怨之一。文章基于纯电动乘用车的 结构和特点,针对实际驾驶场景下的三条能量传递关键路径(充电路径、放电路径和能量回 收路径)进行了分析,并主要从充电损耗、电驱效率、驱动轴效率、制动卡钳拖滞力、轮毂 轴承阻力矩、轮胎滚阻、风阻、空调负荷和低压负荷等方面提出了优化方向。意在提升实际 续航里程,减少用户的里程焦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疲劳驾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陈见哲
    汽车实用技术    2023, 48 (21): 179-186.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3.021.036
    摘要246)      PDF (1262KB)(113)   
    疲劳驾驶是诱发交通事故的重要因素,研究如何快速准确地识别出驾驶员的疲劳状态, 并在事故发生前进行疲劳预警,对预防疲劳驾驶、促进交通安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社会 意义。文章从疲劳的检测原理出发,对比介绍了基于驾驶员生理特征、车辆行为特征、驾驶 员面部特征的疲劳检测方法,重点分析了基于机器视觉的疲劳驾驶检测研究现状及其特点, 以期为研究人员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有限元仿真的模组膨胀力分析
    吴 宝
    汽车实用技术    2023, 48 (24): 110-114.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3.024.022
    摘要169)      PDF (2384KB)(104)   
    电芯在循环过程中,随着充放电次数的积累,电芯膨胀力不断增加,电芯体积明显变 大,表现为电芯鼓胀,进而可能会影响整个模组结构性能。因此,研究电芯膨胀力大小及电 芯膨胀力对模组端侧板结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热膨胀等效形式模拟电芯在循环过 程中产生的膨胀力作用,研究泡棉对膨胀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泡棉对膨胀力吸收有一定 作用,选择合适泡棉对电芯循环膨胀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模型研究了端侧板侧边焊接与包 边焊接模组结构膨胀对比,包边焊接比侧边焊接结构形式抵抗膨胀效果更好,为后续模组膨 胀设计提供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动力系统优化控制探究
    罗良铨
    汽车实用技术    2023, 48 (23): 1-5.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3.023.001
    摘要111)      PDF (772KB)(100)   
    针对分布式电动汽车四轮驱动系统的冗余结构,驱动轮之间动力控制易出现干涉耦合 效应,为此建立电动汽车四驱动轮动力优化控制系统。联合 MATLAB 和 CarSim 建立了整车 动力学模型及电机驱动协调优化控制模型,其中包含计算驾驶需求动力及广义稳定横摆力矩 的上控制层,以轮胎附着裕量、稳定性及动力性为优化目标的转矩分配控制层,通过与无动 力优化控制系统分析对比,验证了优化动力控制系统的正确性及有效性,表明了其控制系统 的适应性能更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汽车能量流理论的纯电动汽车行驶工况 能耗极值分析
    季孟渊
    汽车实用技术    2023, 48 (23): 19-25.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3.023.004
    摘要66)      PDF (931KB)(98)   
    在制动能量回收分析中,多就制动能量回收控制策略、制动能量回收测试等方面进行 研究,但未对整车能耗、制动能量回收率,以及整车有效能量回收率的理论极限值进行评估。 基于汽车能量流理论,梳理纯电动汽车能量流动路径,整理出汽车行驶阻力、整车惯性势能、 制动能量回收、电机效率等因素在能耗计算中的相互关系,并转化为计算模型,可求解整车 工况能耗、制动能量回收率及整车有效能量回收率的理论极限值。某纯电动厢式运输车实测 结果表明,整车工况能耗及整车有效能量回收率的理论极限值与实际偏差在 2%以内,制动能 量回收率极限值与实际偏差在 6%以内,计算模型较为准确,为降低整车能耗、优化制动能量 回收控制策略、平衡乘员舒适性与制动能量回收强度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车用锂离子电池健康状态估计
    胡慧敏
    汽车实用技术    2023, 48 (20): 1-4.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3.020.001
    摘要60)      PDF (494KB)(98)   
    锂离子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动力来源,其健康状态估计和电池的保养、维护与 更换息息相关。文章选择电池容量作为直接健康因子,基于电池充电电压曲线提取 3 个间接 健康因子,采用 Pearson 和 Spearman 相关系数计算其与容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发现,等电 压上升充电时间与容量的相关性最大,选取高斯过程回归(GPR)算法建立电池健康状态 (SOH)估计模型,选用共轭梯度法(CGM)计算模型超参数,能够对锂离子电池 SOH 进行 较好的估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汽车智能座舱发展现状和趋势
    张 弘,武亚恒*,刘沛文,董宜平
    汽车实用技术    2024, 49 (18): 166-169.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4.018.033
    摘要86)      PDF (1084KB)(93)   
    随着新能源和智能汽车产业的不断发展,传统智能座舱已不能满足对汽车智能化的需 求,各大主机厂已逐步开展对液晶仪表、信息娱乐、显示屏等座舱功能进行整合与升级,以 期探索更加平安、智能、舒适的出行方式。文章通过对智能座舱的发展现状以及现阶段主要 车企装载智能座舱的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得出智能座舱五大方面主要发展趋势,包括增强 抬头显示赋能驾驶全新视觉体验、丰富的座舱功能和信息仍需以行程安全为前提、如然空调 系统和零重力座椅将赋能座舱全新升级、人车多模态交互将赋能座舱无感体验、人工智能生 成内容(AIGC)技术将赋能座舱场景不断升级,为用户带来舒适、便捷和安全的驾乘体验, 以期对智能座舱产业发展起到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