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生态环境部.重型柴油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
法(中国第六阶段):GB 17691—2018[S].北京:中国环
境科学出版社,2018.
[ 2 ] 张涛,王树森,邬忠永,等.基于车载排放法商用车排
放影响因素研究[J].内燃机与动力装置,2020,37(1):
47-53.
[ 3 ] 张宁,郝少锋,李盼.第五阶段和第六阶段排放标准对
比研究[J].汽车实用技术,2018,43(15):279-280.
[ 4 ] 翟学超,张艺琛,张晴.柴油发动机尾气后处理技术应
用研究[J].时代汽车,2019(18):19-21.
[ 5 ] 刘刚,赵甲运,侯建军,等.重型柴油车配置对实际道
路NOx排放的影响[J].内燃机与动力装置,2019,36(6):
48-54.
[ 6 ] 刘斌,孙红梅,陈山,等.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串
联质谱法测定水中 2,4,6-三氯酚[J].环境监控与预警,
2019,11(3):36-39.
[ 7 ] 帅石金,唐韬,赵彦光,等.柴油车排放法规及后处理
技术的现状与展望[J].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2012,3
(3):200-217.
[ 8 ] 王望予.汽车设计[M].4 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 9 ] 王东亮,黄开胜.汽油车 OBD 在用核心技术及其发展
方向[J].汽车技术,2011(11):1-5,10.
[10] 陈领平.汽油机车载诊断(OBD) 技术及催化器监控
开发试验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7.
[11] 吕玲玲,胡京南,何立强,等.汽油车技术发展对尾气排
放影响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研究,2021,34(2):286-2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