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办:陕西省汽车工程学会
ISSN 1671-7988  CN 61-1394/TH
创刊:1976年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智能网联汽车
    应用于限速类交通标志识别算法鲁棒性 测试的对抗样本生成研究
    曾爱民 1,毛宏敏 1,贾伟 2*
    2025, 50(16): 1-7.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6.001
    摘要 ( )   PDF(2415KB) ( )  
    为了能够对以限速为代表的交通标志识别算法进行高效的鲁棒性测试,提出了一种对 抗样本生成框架。通过光照变换、角度变换等不同的变换算法对交通标志进行处理,模拟环 境变化;将变换后的图像嵌入到真实道路背景,模拟真实交通图像;使用深度学习模型处理 嵌入限速标志后的交通图像,利用单边界框和多边界框过滤器筛选出用于训练对抗扰动的边 界框;训练过程中,基于目标攻击、隐藏攻击、非目标攻击、显现攻击四种不同的预期攻击 效果,设计四种损失函数,用于计算损失值;利用反向传播算法更新对抗扰动,最终生成对 抗样本。该框架能够快速生成可模拟四种攻击的对抗样本,对以限速为代表的交通标志识别 算法进行鲁棒性评估。生成的对抗样本可迁移到真实物理车辆测试,辅助开发人员优化交通 标志识别算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8×8 全地形无人车的混合转向控制技术研究
    孟朝霞,陶军,李浩,陆东,李雪梁
    2025, 50(16): 8-13.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6.002
    摘要 ( )   PDF(1394KB) ( )  
    为提升 8×8 全地形无人车的低速机动性与高速稳定性,文章提出线控阿克曼转向与轮 边电机差速转向相结合的混合转向控制方法。该方法基于上层参考车速、曲率及需求转向特 性,计算车辆参考横摆角速度,再结合车辆动力学模型得出需求前轮转角与需求前馈差动力 矩,同时结合横摆角速度跟踪误差及高速下电机扭矩约束,设计基于轮边电机差动力矩反馈 的横摆角速度跟踪策略。实车验证表明,与传统差速转向控制相比,此混合策略在低速小半 径转弯和高速路径跟踪中,均展现出更优的横摆角速度跟踪能力,有效实现了车辆低速机动 性与高速稳定性的双重提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设计研究
    重载工况风机叶片运输车辆专用装置拓扑设计
    马红欣
    2025, 50(16): 14-18,30.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6.003
    摘要 ( )   PDF(1345KB) ( )  
    为提高风机叶片运输车辆在重载工况下的运输安全性和可靠性,文章对其装置进行了 拓扑优化。利用 HyperMesh 软件,建立专用运输装置的有限元模型,通过变密度法对基座底 盘和主体加强板进行拓扑优化。结果表明,满载工况下的最大位移(17.05 mm)发生在快拆 底盘上部,最大应力(557 MPa)位于快拆底盘和回转支承的螺栓连接处。拓扑优化后的总体 质量减少了 296.2 kg,在满足刚度和强度的要求下,实现了轻量化的目标。研究结果可为风 机运输装置的开发提供理论参考和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智能防酒驾预警系统设计及应用研究
    齐迪
    2025, 50(16): 19-23.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6.004
    摘要 ( )   PDF(943KB) ( )  
    酒驾已成为交通安全的重要隐患,成为造成严重伤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威胁人民 生命财产安全。因此,设计一种有效的酒驾检测系统对于提高交通安全至关重要。文章设计 一种智能防酒驾预警系统,能够实时对驾驶员进行酒精含量监测,并在超过预设阈值时发出 警报,经测试,该系统实时性强、成本低、功耗小,有助于降低酒驾发生率,减少交通事故 的发生,市场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巴哈赛车驾驶空间优化设计
    李浩维
    2025, 50(16): 24-30.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6.005
    摘要 ( )   PDF(3682KB) ( )  
    针对巴哈大赛动态赛项对赛车空间分配要求的提升,为优化车手逃生率与驾驶舒适性, 该研究基于人机工程学理论,以大学生车手为调研对象,确定刹车舒适度、颠簸路段碰撞感 受及逃生效率为关键影响指标。结合大学生车手标准身高体重,对车架下部框架侧构件、侧 防撞构件等关键部件尺寸进行调整,通过 SolidWorks和 CATIA软件构建赛车与人体三维模型, 对比分析尺寸调整前后的相关指标。研究结果表明,调整部分管件尺寸后,不同体重驾驶员 的逃生时间均缩短约 0.4 s,当刹车踏板踏入角度为 67°、方向盘操纵杆长度为 75 cm 时,可 显著提升驾驶舒适度并保障行车安全。该研究为巴哈赛车驾驶空间的优化设计及赛事安全开 展提供了科学依据与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刚性矿用车 A 型架的仿真分析与优化
    李海强
    2025, 50(16): 31-34.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6.006
    摘要 ( )   PDF(1060KB) ( )  
    A 型架作为刚性矿用车的核心部件,必须具有高强度、高可靠性和抗疲劳特性。文章 通过分析软件,先对某刚性矿用车新开发的 A 型架进行多工况的仿真分析,验证新设计方案 的强度性能,并评估风险;然后基于分析结果对多处结构进行材料、工艺的优化设计;最后, 对优化方案进行分析验证、样件开发、装车验证,并完成为期两年的矿区可靠性验证。研究 实现了 A 型架性能提升和减重的双重优化,证明了在结构产品方案设计阶段采用的仿真分析 优化方法,不仅提高了 A 型架的可靠性,还提高了项目开发效率,缩短了产品研发周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发动机罩行车抖动异响仿真研究及验证
    韩二红
    2025, 50(16): 35-39,44.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6.007
    摘要 ( )   PDF(1623KB) ( )  
    为彻底解决发动机罩在行驶过程中出现的抖动和异响问题,文章对问题现象进行了详 尽的调查与分析,并通过建立振动模型深入研究了其背后的物理机制及影响因素。基于这一 机理的研究成果,结合实际车辆状况进一步构建了计算机辅助工程(CAE)仿真模型,明确 了控制发动机罩行车抖动的关键参数及其目标值,并对这些措施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根据 研究结果修订了相关的企业技术标准,以有效防止后续车型出现类似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虚拟主销双叉臂前悬架转向齿条力精确 计算与分析
    伍和龙
    2025, 50(16): 40-44.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6.008
    摘要 ( )   PDF(997KB) ( )  
    文章针对传统转向系统齿条力计算方法在适用较为复杂的悬架系统的局限性,提出基 于虚拟主销理论的转向系统齿条力精确计算方法。首先分析了目前正在开发的电子助力转向 系统的主要结构类型,提出了精确计算转向齿条力在转向系统选型中的重要性。随后以双叉 臂悬架为例,分析了双叉臂悬架的主销结构和运动特点,指出了其结构特点对于转向系统齿 条力计算的的潜在影响。综合考虑前轮系统各定位参数的影响,提出了一个新型转向系统齿 条力的计算方法。该方法通过与传统转向齿条力计算方法的在不同车型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 通过工程案例验证了其在助力控制适配性方面的有效性和精确度,可为双叉臂悬架与转向系 统的匹配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测试试验
    重型车任意载荷行驶阻力预测方法研究
    王献之 1,尚勋 2,李腾腾 2,王凤滨 2,赵健福 2*
    2025, 50(16): 45-50.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6.009
    摘要 ( )   PDF(1851KB) ( )  
    车辆在任意载荷下的行驶阻力是开展动力学仿真和底盘测功机测试的基础。文章根据 重型车在某载荷下滑行试验结果,基于动量守恒和功率守恒的原理提出滑行动量法、滑行等 功率法,以快速、准确预测车辆全载荷区间阻力表现。此外,文章提出穷举优化算法进一步 提升预测精度,基于一台 N3 自卸车对以上方法开展了精度验证,发现滑行动量法和滑行等功 率法预测结果均优于插值法,误差控制在 10%以内;滑行动量法和滑行等功率法预测精度与 初始已知数据强相关,但滑行动量法适用范围更广,精度更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有限元法的行人保护头型碰撞试验 相关性分析
    刘钢
    2025, 50(16): 51-55.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6.010
    摘要 ( )   PDF(1471KB) ( )  
    行人作为交通参与者中的弱势群体,其安全问题备受关注。文章依据欧洲新车评价规 程(E-NCAP)行人保护试验规程,基于有限元法对行人保护头型碰撞进行仿真分析与试验验 证。试验选取了 10 个冲击位置,评估头型碰撞仿真与试验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各冲击位置 的偏差控制在 10%以内,符合 E-NCAP 的要求,大多数冲击位置的仿真值与试验值的偏差范 围在-9.7%至 1.3%之间,仿真与试验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为行人保护设计优化提供了可靠 的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重型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影响因素及性能 提升研究
    李思思,韩天奇,温逸伦,孙坤
    2025, 50(16): 56-59.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6.011
    摘要 ( )   PDF(1079KB) ( )  
    为探究重型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关键部件对冷却性能的影响规律,采用计算流体动力 学(CFD)仿真方法,基于三维建模对散热器空气侧阻力、风扇叶片数及风扇速比关键参数 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散热器空气侧阻力与发动机许用环境温度呈明显线性负相 关,阻力越小,发动机能够承受的环境温度越高;风扇速比的增加显著提高了散热器表面风 速,进而提升了许用环境温度,呈现线性增长趋势;风扇叶片数量的增加在一定范围内可提 升冷却性能。整车热平衡试验结果与仿真分析结果趋势一致,充分验证研究结果可为冷却系 统正向开发与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道路载荷谱采集数据处理方法分析
    肖明明,周砚文,张磊,田朋涛
    2025, 50(16): 60-65.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6.012
    摘要 ( )   PDF(1232KB) ( )  
    道路载荷谱数据质量对车辆可靠性研发至关重要。文章结合工程实践系统阐述其核心 处理方法,通过多维度用户调查(行车路线、载重、失效模式等)及大数据技术筛选典型工 况,确定采集路线;测点选择兼顾敏感性与经济性,覆盖车轮、车架、驾驶室等关键位置, 采集多类型载荷信号;基于奈奎斯特采样定理与工程经验,优化采样频率设置,配置抗混叠 滤波器并验证信号完整性;在预处理环节通过高通滤波(零漂处理)、剪切替换(毛刺修正) 及物理规则校验(多信号关联性验证)净化数据,确保信号一致性与可用性。文章为研究复 杂工况下载荷谱采集提供可复制方案,助力提升数据可靠性与车辆研发效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功能测试向量的生成与验证系统
    张童 1,关忠旭 2,包呼日查 2,李林男 2,章伟 1
    2025, 50(16): 66-69,100.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6.013
    摘要 ( )   PDF(962KB) ( )  
    功能测试是集成电路测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步,测试向量是功能测试的主要载体, 如何高效,准确的生成功能测试向量是影响测试效率和测试成本的关键。针对现有的基于仿 真抓取的功能测试向量生成方法存在低效、冗余比对不足等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软件化、 配置化的功能测试向量生成与验证系统,利用配置文件和测试程序,主动式的配置每一步骤 的测试激励与响应输出,自动化的转换测试程序至测试端口形成激励,并自上而下组装起全 部测试向量序列,极大的缩短向量生成时间。同时生成反向自核式验证平台,用向量中的测 试激励作为仿真输入,将仿真的真实输出与配置响应进行逐个比对,并报告不匹配点,用以 验证向量的正确性,迭代生成准确的功能测试向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数字化电磁振动台架的后处理支架 疲劳分析及改进
    武晓晓,杨青山,艾亚红
    2025, 50(16): 70-72,94.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6.014
    摘要 ( )   PDF(1489KB) ( )  
    文章针对某重卡后处理总成在电磁振动台架试验过程中出现支架局部开裂的问题,提 出一种基于数字化电磁振动台架的仿真分析和改进方法。通过建立数字化电磁振动台架仿真 模型,复现并定位支架开裂的薄弱环节,结合仿真分析结果对支架结构进行针对性优化;支 架改进方案通过了数字化电磁振动台架验证,物理台架试验未再出现开裂现象,有效验证了 仿真模型的准确性。通过建立数字化电磁振动台架仿真分析方法能够显著提升总成及零部件 的疲劳耐久性能设计效率,缩短产品验证周期,降低产品研发成本,为重卡零部件可靠性验 证提供了高效技术路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工艺·材料
    厢式物流车厢的轻量化设计与数值模拟
    赵建华,郭润杰,廖俊杰,陈克俊,严继康*
    2025, 50(16): 73-78.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6.015
    摘要 ( )   PDF(4161KB) ( )  
    铝合金具有比强度高、抗腐蚀性能好等优点,用铝合金材料替代钢材作为翼开启厢式 货车骨架有重要实用价值。玄武岩纤维是一种天然的火山玄武岩资源,具有密度低、强度高、 耐腐蚀性好等优点,结合高强度树脂聚丙烯(PP)合成新型的玄武岩纤维增强聚丙烯(PP/BF) 复合材料,可以用来代替传统的挂车厢门材料 T700 钢。通过 ABAQUS 将车架的材料从 Q235 钢更换为 7075 铝合金,厢门材料从 T700 钢替换为 PP/BF。对更换材料前后的厢体在不同工 况下进行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铝合金材料骨架结构满足强度等设计要求,车厢总体减重 17%,且各工况均满足安全标准,通过材料替换的轻量化设计方法可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线平衡技术的汽车装配线体产能提升研究
    曹明强,刘英明
    2025, 50(16): 79-81,88.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6.016
    摘要 ( )   PDF(911KB) ( )  
    针对汽车装配线因工序节拍失衡导致的产能浪费问题,文章结合精益生产理念,探索 线平衡技术在提升多车型混线生产产能中的应用路径,以增强企业淡旺季产能切换能力与市 场响应效率。通过分析新能源车型的生产装配过程,采用模块化方法分解作业单元、量化各 工序的标准作业时间,使用线平衡的方法优化线体产能瓶颈,并实施分线动态调整策略。该 方法有效减少了过程浪费,提升了装配线体的整体平衡率与最终产能输出,为装配线体柔性 生产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支撑与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汽车电动撑杆等门盖附件对尾门变形的 影响分析
    肖淘,陈智家,赵建行,张伟
    2025, 50(16): 82-84,132.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6.017
    摘要 ( )   PDF(1114KB) ( )  
    文章主要研究汽车电动撑杆等门盖附件对尾门变形的影响。首先归纳出导致门盖变形 的各个因素,再对它们如何对门盖变形产生影响进行具体分析;然后通过力学模型分析得到 具体的撑杆力值,并将此力值应用于计算机辅助工程(CAE)仿真分析中;最后得到较为接 近实际工况的 CAE 分析结构。研究可在汽车设计阶段预测门盖变形量,并通过结构优化减少 后期质量整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汽车驾驶室翻转油缸漏油问题研究
    贺丹莉,郭明强,陆昱州
    2025, 50(16): 85-88.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6.018
    摘要 ( )   PDF(2013KB) ( )  
    针对某汽车驾驶室翻转油缸漏油问题,文章对翻转油缸的结构、装配工艺、零部件质 量等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油缸密封圈槽结构尺寸不合理导致加工形成尖角,在密封圈装入圈 槽时,因活塞杆伸缩运动时的挤压导致受损。将缸套密封圈槽由副角 75°改为直角 90°,棱 角 r 由 0.2 改为 0.3,并在装配环节增加粗糙度检测和涂抹润滑脂等工序,同时将原有的一道 密封圈改为两道,有效解决了翻转油缸漏油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汽车教育
    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电控类课程群构建 与优化研究
    孙晋伟,燕姣,吴玲
    2025, 50(16): 89-94.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6.019
    摘要 ( )   PDF(1387KB) ( )  
    结合成果导向教育(OBE)与构思-设计-实现-运作(CDIO)理念,文章探讨了新 能源汽车工程专业电控类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围绕行业对人才的具体能力要求构建课程 内容与能力要求的对应关系,依据课程内容具体化课程目标,优化整合现有课程内容的基础 上引入导向项目,融合课程体系中所包含的知识、能力及素质,培养学生在新能源汽车领域 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表明,电控类课程群对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学生能力提高效果 显著,为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工智能赋能汽车电工电子课程教学改革
    秦富贞,黄改云
    2025, 50(16): 95-100.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6.020
    摘要 ( )   PDF(1411KB) ( )  
    该研究以人工智能核心技术为支撑,系统性构建覆盖汽车电工电子课程全链路的智慧 化教学体系。研究围绕“24H 智能学伴、作业动态管理、教学适应性设计、题库生态化建设、 知识图谱架构、课堂交互辅助”六大核心模块,深度整合汽车电路基础、电机控制技术、电 子系统应用等核心课程内容,形成“教-学-练-测-评”全流程闭环。通过运用大模型辅 助教学技术,研究有效破解了传统教学中抽象概念转化效率低、学生个体认知差异显著等瓶 颈问题,实现了知识传递与技能培养的双维度突破。该研究在提升教学质量、推动教育创新、 促进产业对接及助力学生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高校人工智能(AI)赋能课程教学改 革提供了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 AI 的汽车仿真类软件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
    燕姣,李郁菡,孙晋伟,吴玲
    2025, 50(16): 101-104.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6.021
    摘要 ( )   PDF(1058KB) ( )  
    随着人工智能(AI)和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迎来了前 所未有的变革机遇。文章以西安某应用型本科院校车辆工程学院的汽车仿真类软件教学为研 究对象,探讨了如何通过构建知识图谱、引入 AI 技术以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通过问 卷调查和教学实践数据分析,验证了改革措施的有效性,为高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有 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及控制技术教学改革实践
    徐慧敏,胡世平,姚庆锋,程颖,任远林
    2025, 50(16): 105-110.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6.022
    摘要 ( )   PDF(1323KB) ( )  
    基于新能源汽车专业教学标准,文章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开设的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及 控制技术课程现状特点及剖析了课程存在的问题,依产业需求,重构岗课融合教学内容,构 建“双擎四驱”教学策略,采用三维进阶,闭环赋能式教学评价,形成“七步贯通、五维协 同”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进行教学改革研究。采用企业访谈和跟踪调查研究方法,结果数据 表明,教学改革后,学生智能新能源汽车“1+X”认证通过率达 95%,高压防护流程执行率 提升至 93%,岗位胜任力达标率提升至 92%,有效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岗位胜任力,为相 关课程改革提供可借鉴路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人才培养贯通模式的 探索与实践 ——以云南省汽车服务工程“3+2”为例
    李玮,王俊,马锐,陈文刚,马荣
    2025, 50(16): 111-116.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6.023
    摘要 ( )   PDF(1064KB) ( )  
    为响应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云南省汽车产业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文章以汽车 服务工程专业“3+2”贯通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优化路径。通过文献分析、问卷调查、 课程对比与访谈调研,发现该模式存在质量标准不统一、课程重复率较高、“双师型”教师占 比偏低、企业参与度不足等问题。针对上述挑战,文章提出构建统一质量保障体系、模块化 课程结构、双导师育人机制、跨境校企合作等七项对策,预期通过优化措施有效提升课程衔 接度、师资结构合理性和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能源汽车维护与故障诊断课程“三阶七步 五融合”教学改革与实践
    谭欣
    2025, 50(16): 117-122.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6.024
    摘要 ( )   PDF(1311KB) ( )  
    文章以新能源汽车维护与故障诊断课程为载体,构建“三阶七步五融合”教学改革体 系,探索职业教育课程教学创新路径。通过“基础项目-进阶项目-高级项目”与“劳动精 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双螺旋递进的三阶课程设计,实现专业技能与思政素养的同步提 升。创新采用“课堂早会-任务导入-知识讲解-计划制定-台架模拟-实车检修-总结评 价”七步教学流程,形成“理虚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表明,“岗课赛证育”五融合育人 机制通过将企业岗位标准(“1+X”证书)、技能大赛要素、思政育人目标深度融入课程体系, 重构了“典型工作任务碎片化-教学资源模块化-课程项目系统化”的教学内容,有效提升 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竞赛水平和职业素养。改革实施后,课程教学达成度提升至 98.7%, 学生技能证书通过率达 100%,技能大赛获奖率提升 28%,课程思政满意度达 99.2%,形成了 可推广的“德技并修、知行合一”课程改革新模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课程思政融入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中高本” 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周娟英 1,王露峰 2*,肖盼 1,张博峰 1
    2025, 50(16): 123-127.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6.025
    摘要 ( )   PDF(1137KB) ( )  
    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构建,能够培养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为学生服务社会奠定坚 实基础。中高本贯通式培养教育是解决现阶段社会发展亟须高端技能人才的关键,一体化课 程体系构建是实现中高本贯通式培养抓手。文章以课程思政育人主线为指导,基于能力本位 教育理念,通过对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国家职业标准重构、一体化课 程体系构建、课程教学实施及课程体系评价等方面进行阐述,为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中高本贯 通式培养提供一定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浅谈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汽车专业“双师型” 教师的培养发展路径
    刘忠平
    2025, 50(16): 128-132.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6.026
    摘要 ( )   PDF(1144KB) ( )  
    教育强国是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双重背 景下,培养具备高水平专业素养、技术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 养的重要着力点。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存在培养路径不畅、引 进机制不健全、评价标准模糊等问题,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视角,分析在新质生产 力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对“双师型”教师的专业能力需求,并从师资培育、实践锻炼、 校企合作、双向人才流动及企业“导师”、职称评定和绩效考核、技能培训与考核、高级比赛 等方面提出改进建议,探索适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需求的“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以提 升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标准·法规·管理
    基于 CiteSpace 知识图谱的汽车 EDR 技术 研究热点分析
    马健军,曹宇华,陈艺丹
    2025, 50(16): 133-138.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6.027
    摘要 ( )   PDF(2409KB) ( )  
    为全面了解汽车事件数据记录(EDR)系统技术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与发展趋势, 以中国知网(CNKI)核心数据库中相关文献为数据源,应用 CiteSpace 开展可视化分析,通 过关键词聚类、突现强度分析及时间线图谱展示等方法展开研究。结果显示,汽车 EDR 领域 研究发文量呈上升态势。研究热点聚焦交通事故重建、事故再现、加速度等领域,EDR 的速 度、制动等关键数据,为事故鉴定、责任划分提供客观依据,挖掘行驶风险优化安全策略。 新热点为“加速度”,其反映自动驾驶车辆操控特性与算法安全性,揭示碰撞瞬间能量传递规 律助力车身安全设计,拓展 EDR 维度,为交通技术创新与车辆安全升级提供关键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 AHP-FCE 的卡车内饰 CMF 设计评价研究
    杨路,刘天予,段伟,何毓,刘飞,凌坚韧
    2025, 50(16): 139-144.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6.028
    摘要 ( )   PDF(1699KB) ( )  
    为了改善卡车内饰色彩、材质与表面处理(CMF)方案设计评价选优过程中主观性强 及感性需求量化困难的现状,研究提出结合定性定量的方案综合评价模型。通过语义差异法 采集用户对卡车内饰 CMF 的感性意象数据,筛选出 12 组核心感性词对,构建包含 3 个一级 指标和 12 个二级指标的多层次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判断矩阵计算指标权 重,最后采用模糊综合评价(FCE)法对方案进行评分选优。研究对 3 个设计效果图样本进 行评分选优,评价结果客观准确。该方法有效提升设计方案决策的客观性与科学性,为后期 CMF 设计提供兼具理论价值与实践指导的评价工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强化学习算法的汽车充电站优化调度研究
    陶珍峥
    2025, 50(16): 145-149.  DOI: 10.16638/j.cnki.1671-7988.2025.016.029
    摘要 ( )   PDF(1245KB) ( )  
    为高效管理电动汽车的充电过程,保证电网的稳定性,提出基于强化学习算法的电动 汽车充电站协同优化调度研究。通过对充电站的电动汽车充电模式进行分析,可知充电站的 运行与用电成本息息相关。考虑电动汽车的运行模式和充电需求的不确定性,构建电动汽车 充电站的运行模型。基于上述充电站运行模型,结合强化学习算法中的马尔可夫决策过程, 对其进行协同优化调度设计,同时,通过深度强化学习算法,对鲁棒性模型和机遇性模型进 行求解,进而制定出更加合理的调度策略,有助于降低充电成本。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强化 学习算法的电动汽车充电站协同优化调度方法能够提升经济效益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率,验证 了强化学习算法在充电站调度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