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周敏.重型柴油机颗粒捕集器再生特性研究[D].北
京:清华大学,2014.
[ 2 ] 张凡,李昂,于津涛.国六柴油机颗粒物数量排放测量
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J].小型内燃机与车辆技术,
2020,49(6):52-57.
[ 3 ] 黄飞,肖福明.车用柴油机微粒排放控制综述[J].山东
交通学院学报,2006(4):1-5.
[ 4 ] 肖福明,唐凯宁,王丽,等.全球汽车排放控制的现状
与趋势[J].山东交通学院学报,2002(4):15-18.
[ 5 ] 刘刚,王继磊,李建东,等.重型商用车排放试验对比
分析[J].山东交通学院学报,2020,28(4):8-14.
[ 6 ] NEEFT J P A,MAKEE M,MOULIJN J A.Diesel Particulate Emission Control[J].Fuel Processing Technology,1996,47(1):1-69.
[ 7 ] 刘朋.现代车用柴油机微粒化学成分的分析及生物
毒性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4.
[ 8 ] 易力.后喷模式下柴油机排放颗粒物数量和粒径分
布的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8.
[ 9 ] 沈颖,赵洋,刘帅,等.柴油机颗粒结构特征与氧化特
性分析[J].车用发动机,2020(4):70-75.
[10] 彭美春,黎育雷,李继龙,等.驾驶模式对轻型汽油车
PN 排放影响试验研究[J].车用发动机,2019(4):27-
33.
[11] 雷程,郑尊清,查海恩,等.喷油策略对汽油压燃颗粒物
排放特性的影响[J].内燃机工程,2019,40(1):1-8.
[12] 李瑞娜,王忠,孙波.柴油机排气过程对颗粒粒径及表
面官能团的影响[J].汽车工程,2019,41(8):880-884.
[13] 潘晓璇,李新令,罗悦齐,等.近后喷射对装载 POC 柴
油机排气颗粒粒径分布的影响研究[J].小型内燃机
与车辆技术,2020,49(4):1-8.
[14] 邹浪,何超,李加强,等.基于机器学习的柴油机颗粒物
浓度预测[J].车用发动机,2020(2):84-92.
[15] 辛千凡.柴油发动机系统设计[M].上海:上海科学技
术文献出版社,2015.
[16] 刘圣华,周龙保.内燃机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7.
[17] KITTELSON D B.Engines and Nanoparticles:a Review
[J].Journal of Aerosol Science,1998,29(5):575-588.
[18] 袁兆成.内燃机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19] 赵长庚.曲轴箱窜气对发动机微粒排放影响的研究
[D].长春:吉林大学,2018.
[20] 孙非,杜建秋,朱康,等.车用国六柴油机油气分离器设
计研究[J].小型内燃机与车辆技术,2019,48(3):34-37.
[21] 黄会波.壁流式柴油机颗粒捕集器技术及研究进展
[J].柴油机设计与制造,2015,21(2):1-7.
[22] 安相壁,索建军,姚广涛,等.柴油机微粒捕集器燃烧器
再生试验研究[J].车用发动机,2009(4):45-48.
[23] 王宪成,宁智,高希彦,等.柴油机排气微粒静电金属丝
网捕集器的试验研究[J].内燃机学报,2000(2):123-
126.
[24] 王建海,熊兴旺,于津涛,等.柴油机 DPF 后颗粒物排放
研究[J].内燃机工程,2018,39(1):81-85.
[25] 雷程,郑尊清,查海恩,等.喷油策略对汽油压燃颗粒物
排放特性的影响[J].内燃机工程,2019,40(1):1-8.
[26] 孟忠伟,李鉴松,秦源,等.DPF 再生及其颗粒物数量浓
度排放性能的试验[J].内燃机学报,2019,37(4):329-
3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