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林健,杨冬.工程教育智能化:内涵、特征与挑战[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3,44(6):1-11.
[ 2 ] 林健,杨冬.工程教育智能化:系统设计与整体实现[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4(2):1-11,96.
[ 3 ] 蒋林浩,张艳鹿,杨光.基于数字孪生与仿真推演的工
程教育深度学习模式构建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24(8):118-125.
[ 4 ] 李志义,潘超.面向工业 4.0 的高等工程教育横贯能
力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4(2):12-17.
[ 5 ] 付金伟,魏佳鑫,刘美,等.AIGC 技术赋能工程教育转
型:教学方法与学习体验革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4(5):51-57.
[ 6 ] 周列,丁晓东,张健明.智能化时代的工程教育:工程
哲学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22,42(11):77-84.
[ 7 ] 刘振天,商一杰.人工智能重塑高等教育的内在逻
辑、潜在风险及范式创新[J/OL].湖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10[2025-02-10].https://doi.org/
10.13501/j.cnki.42-1328/c.20250122.002.
[ 8 ] 贾开,蒋余浩.人工智能治理的三个基本问题:技术逻
辑、风险挑战与公共政策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
2017(10):40-45.
[ 9 ] 张鑫,王明辉.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态势及其促进策略
[J].改革,2019(9):31-44.
[10] 张雷,张家诚,许弘楷.人工智能伦理:体系构建与治
理质量[J/OL].宏观质量研究,1-17[2025-02-09].https://doi.org/10.13948/j.cnki.hgzlyj.2025.01.004.
[11] 沈文玮.论当代人工智能的技术特点及其对劳动者
的影响[J].当代经济研究,2018(4):63-69.
[12] 陶金国,谢丽霞.学科交叉背景下大学生科研创新能
力提升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22(10):20-27.
[13] 兰国帅,肖琪,宋帆,等.培养人工智能时代负责任和有
创造力的公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生人工智能能
力框架》报告要点与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24,30
(5):17-26.
[14] 桂小林,何钦铭.AI 赋能的大学计算机通识教育的体
系化改革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24(4):4-11,2.
[15] 李桂娥,闫庆武,吴子豪.AI 时代背景下的遥感课程体
系重构探索与实践[J].测绘通报,2023(S2):51-54.
[16] 赵翠俭,刘淑杰,容旭巍,等.数字孪生技术在智能制造
人才实训体系中的应用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
2024,26(3):145-148,160.
[17] 吴兰岸,刘延申.基于逆向工程的工程课程开放式教
学[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6):185-189. |